无障碍说明

灼见|中国P2P集体暴雷是历史必然?近期因素只是最后几根稻草

腾讯财经特约作者 图拉财经评论创始人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赵一洋 ,图拉财经评论特约作者 王超奇

天雷滚滚的P2P行业,是否还有希望?

近两个月的天台似乎拥挤不堪,前一段主要是炒股、赌球的,最近估计全都是P2P踩雷的。继今年6月包括唐小僧、钱满仓等60余家P2P网贷平台集中倒闭后,7月至今又有50余家平台出现问题。P2P行业真可谓天雷滚滚,整个行业的现状让人们一下子深刻理解了“退潮与裸泳”的经典寓言。无论是监管、舆论还有投资者,似乎都在期盼一个解释和一个答案:为何引发爆雷潮下的行业大洗牌?P2P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追本溯源来对比

作为普惠金融模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1.0时代的重要代表,P2P模式的设计初衷就是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平台,为自然人个体之间的借贷提供撮合服务。国内的P2P其实是舶来品,了解一下元老级P2P玩家Lending Club的前生今生,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Lending Club 2015年初上市估值80亿美元,三年下来股价从30美元至2美元。诡谲的是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其业务模式相较国内的徒子徒孙极为严谨。堪称P2P模式典范。绝对的乖孩子。

Lending Club 股价走势

Lending Club业务模式

在借款人一端,其风控系统与信用评分体系FICO直联,筛选出信用良好的中产阶级。投资者一端,所认购的产品都是经过证监会对股票同等程度的监管约束,投入的资金还受到FDIC的保险。Lending Club平台只负责贷款的审批定价,其推出的金融产品由另一家商业银行提供,它只赚取中间差价及撮合手续费。

但即使坐拥更优质客群、更严密风控体系以及更完善的监管机制等先天优势,美国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的P2P行业同样在“渡劫”,平台违约率与坏账率日益走高,平台两端的流量都在衰退,平台服务费收入增长缓慢,随时可能被债权投资人和股权投资人同时抛弃,存在行业整体颠覆性风险。

这样一对比,在中国,这些操作并不规范、产品无保障等问题众多的P2P平台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风生水起,似乎难以理解,可能只是骗局的前戏,“没有被戳穿前总是显得那么美好”。

在笔者看来,从P2P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发展态势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互联网1.0时代(P2P和众筹)的创业者对于金融的敬畏可能是集体缺乏的,市场对于其创新价值是高估的,现在所谓的低潮本应就是基线,只是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可以处于高潮而已。

刨根究底来分析

当P2P平台刚在中国兴起时,其业务初衷和监管初衷也是像Lending Club一样,老实本分地做一个借贷信息中介,适用居间法律关系。然而从现在残酷的现实来看,我们显然低估了我们相对美国市场的风险。究其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信用基础设施缺失。

与美国相比,我国并没有一套公开透明、功能完善、全覆盖的信用评分体系来筛选优质借款人,扛起这一使命的信联目前才刚刚起步,作用接近的“芝麻信用”只是蚂蚁金服的“私家军”,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难以为整个P2P行业托底。

二是监管的滞后和混乱。

我国第一家P2P是2007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拍拍贷",而全国性的监管法律《P2P网络借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直到2016年8月才出台,也就意味着我们的P2P行业事实上经历了十年的裸奔之旅。金融行业因其巨大信息不对称性和利益关联的直接性,一旦脱离监管,失控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金融圈一句名言“银行是合法的庞氏骗局”的终极原因,金融必须有门槛,金融必须有监管。

再看我们迟到10年的监管法律,现在的监管格局基本框架是:“央行负责定调,银保监会搭建监管制度框架和整改实施方案,地方银保监局负责行为监管,金融办(局)负责机构监管,整改验收,备案,以及备案后监管,互金协会负责制定自律性的相关标准,组织培训检查、会员管理等。”可见,我国对于P2P行业的监管是典型的“多龙治水”,结果必然是监管真空。

三是行业自身对金融风控底线的集体性忽视。

从P2P的商业模式来讲,平台必须严守“信息中介本质”,因为一旦出现“自融”“资金池”“刚性兑付”等信用混同的问题,P2P绝对不是P2P本身了,就是事实上的“银行”了(而银行牌照是我国最难获取的金融牌照之一),从刑法上也就离“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一列金融犯罪不远了。

在中国金融语境下,笔者认为,法律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控制刑事犯罪风险应该是金融机构风控的底线,一旦控制不好,就是牢狱之灾。

四是人性的贪婪。

贪婪体现在P2P模式投资者、融资者以及平台等三个主体上,一个都不能少。

投资者方面:近年来,房地产限购、股市不稳导致人民群众对固收类理财的需求日益增高,P2P因其相对高收益倍受很多中国中产阶级的青睐,然而高收益永远是伴随高风险,只要稍微传统看一下投资标的,很多都是“对公信贷的大额拆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难寻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在AA+级信用债市场冰封的大背景下,大量依靠“大额对公信贷拆标”生存的P2P公司,其暴雷只能说是“命中注定”。

平台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平台资金的第三方存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也就给了平台卷款跑路的大好机会,E租宝的案子还未结案,但是从披露的案情来看,平台创始人的“骄奢淫逸”令人发指。

融资者方面:由于信用意识的淡薄或者贪婪,P2P融资者群体不乏大量“骗贷”和“老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黑产化”趋势,连众多持牌金融机构都难挡骗贷黑产,何况风控裸奔的P2P。目前,我国对于“骗贷”群体的社会惩戒和法律制裁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要让“蓄意失信者”真正“无路可走”。

综上所述,中国P2P的集体暴雷是历史的必然,很多近期的因素(杭州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去杠杆大环境)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向死而生求未来

然而,在传统金融的普惠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P2P依然应该有其社会价值和生存空间。但经过这几轮爆雷潮的洗牌之后,政府、平台、投资者都应有所作为和改进,共同呵护和净化市场,这次倒闭潮是危机,更是转机。

首先是在监管层面,需要有所作为。

政府需要完善对P2P行业的监管,墨守陈规地用对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法规来监管P2P平台已经完全没有意义。国内对P2P的多头监管一直在“踢皮球”,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主管部门,例如美国贷款平台均由证监会进行监督,出售给投资者的都是在证监会注册的产品,这也换来了美国贷款平台“零跑路”记录。此外,无论哪家机构主导监管,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信联基础设施赋能行业以及打击骗贷黑产是重中之重。

其次是平台层面,业务合规化、风控科技化刻不容缓。

很多网贷平台由于深陷“自融”“资金池”“刚性兑付”等经营模式问题,目前要求其一夜之间完全合规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在爆雷潮中在暂停新增不合规业务规模的同时加速融资,增强资金流动性,增强资本实力,维护好投资者信心,减少资金流出和客户流出,为化解平台危机争取时间和空间。当爆雷潮过后,P2P平台需要进行反思和整改,只有合规化经营、比拼金融科技水平,进而回归真我即最初的信息中介平台才能熬到官方备案的幸福时刻。

最后是投资者层面。

投资者需要真正树立风险意识,投资P2P是绝对的高风险投资,显然不等同于银行理财产品,更不是存款,不能片面追求高收益,蒙眼买产品。低门槛、高收益、高流动性(金融不可能三角)的理财产品往往带有极高风险。在这波爆雷潮中,已经有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愿天下能少一波新韭菜。

结语:

危机往往伴随转机,倒闭潮虽然将很多投资者送上天台,然而对于行业发展来讲可能是一个必要的“进化剪刀”时期,能突破过来的就必然是强者,他们才能代表着行业的光明未来。

相信在政府、行业以及公众的反思和觉醒之下,P2P行业定会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asongq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