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倪红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关系

来源:微信公众号 财经智库CASS(ID:cjzkbjb)

2018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经智库》编辑部举办了“中美经贸关系专家研讨会”。此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倪红福副研究员的发言内容。倪红福副研究员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美贸易进行测算,发现中美贸易顺差看上去那么高,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科学的统计数据造成的。正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韬光养晦,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那才是我们最终的出路。

最近中美贸易战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大家知道,其中重要的背景,是特朗普要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幅度加征关税。以这个为标志,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处理不妥当,有可能会引起中美关系的恶化,演化为全球的贸易战,进而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认识中美贸易关系的问题,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顺差,真的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大吗?这个应该是整个问题的核心。如果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但被现行统计数据放大了。

其实,关于中美贸易的问题,我也做了比较详细的测算,在这里我把我初步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供大家讨论。我的测算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展开的,我们知道,现在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品之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从以前初步的产业之间的分工,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内的分工,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产品的生产,并不是在一个国家完成的,而是在不同国家组装而成,每个国家只是负责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产品生产的全球化,也就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国家在产品生产中所贡献的价值(增加值),受制于特定的统计制度,很难被测算出来。我们知道,大部分国家的贸易数据都是由海关统计的,而海关统计数据存在的一个最大缺陷在于,是对过境全产品的统计,而不会把一个全产品剖开,不会去区分是由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创造的;这种统计方法,不仅会带来重复统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把增加值创造的归属地搞错。比如对于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国家,在统计的时候,会把产品的价值,全部统计进去。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在统计数据上,就是这么统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顺差,看上去那么高,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不科学的统计数据造成的。

为了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如果仅仅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似乎中国高科技产品的比重还比较高,达到了30%,甚至是40%,但是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高科技产品的价值,到底多少是由中国实实在在创造的?事实上,我们知道,中国在大部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中,处于价值链低端。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苹果手机的生产线,遍布全球,如果100美元苹果手机出口可能只有3.63美元是真正来自中国,而其他来自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然而,在海关出口统计中,却把100美元,都计到中国,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中美贸易的顺差,看上去那么大,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在为其他国家“背黑锅”。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改善现有的海关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出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占比,也能避免重复统计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如果我们简单地从劳动或者要素来看这个贸易,那么这个贸易顺差又需要重新审视,这两个统计口径不一样;从增加值贸易来看的,可能还需要打七折,也就是30%没了。换句话说,如果中美贸易,中国产生了三千亿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中美增加值的贸易顺差可能也就是两千亿美元。

第三个方面,现在的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链条,基本上牵涉到第三方国家,全球早已是个统一体。没有单纯两国之间的贸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并不仅仅是中美的贸易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比如,如果美国不允许从中国进口汽车,最着急的可能是美国福特公司,因为福特汽车大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美国提高中国汽车的关税,有可能对福特造成很坏的影响,说不定不用我们大张旗鼓的反击,美国国内很多大的企业,就会去游说美国政府。。

对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不要过度紧张,其实一直都存在。如以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以前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懂里面的规则,吃了不少亏,中国也没有少摔跟头。但是现在摔跟头得来的好处,是我们现在慢慢地对这套规则与体系也熟悉了,我们也知道怎么玩了。不是像以前一样,愣头青一个,别人想怎么玩,我们就跟着玩;正是因为这样,现在表面上来看,贸易战似乎是多了,其实这可能反映出我们熟悉规则,会应对了,甚至强大了。但我们不能骄傲,要正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韬光养晦,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那才是我们最终的出路。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倪红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服务经济学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应用等。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

腾讯财经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bigson(微信)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uchengmo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