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解读两会:GDP实际增速或低于7%
过去的一周,两会毋庸置疑地成为全民热议关键词。人们都在关注,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2015年,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会有怎样的应对政策和改革措施。
3月9日,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两会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政策改革进行了解读,并阐述了她对中国宏观政策与经济走向的研判。
汪涛用十五字总结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增长在减速,改革在提速,政策在松绑。
7%:有挑战,也有底线
汪涛认为,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的转型困难时期,增长肯定会减速,7%是适应现实的表现,但实际增长可能会低一点,这一挑战主要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对整个经济体带来的下行压力。
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不仅使房地产本身的投资减弱,也给相关产业链带来负面影响,如对于大宗商品、钢铁、建筑、化工等企业来说,本就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加重,投资也在下降。此外,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也给家具家电消费市场造成冲击,带来工资增长减缓等问题。
但另一方面,7%仍然属于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也释放出政府预期管理市场和企业的信号,表明即使经济整体下行,政府依然有一个增长区间管理,会捍卫一个增长底线。
对于2015年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汪涛认为,首先,一方面政府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及其他能源价格的下跌,对许多企业和百姓都有积极作用;
其次,国家整体就业不错,社会保障体系也在加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
而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和欧洲经济好转,今年中国的出口会有一个恢复性的增长,预计能实现6.8%左右的增速,大部分抵御房地产下行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策:有取舍,有定力
汪涛博士认为,在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取舍上,不能一味地用学术性方法讨论放松一定不好或紧缩一定好,重点是要保证整体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稳就业、稳增长”。
货币政策上,会比去年放松,主要目的是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避免被动收紧货币政策。近两三个季度,资本外流现象使得国内流动性被动收缩,PPI明显下降导致实际利率上升,央行去年的种种流动性操作,以及今年初的降息降准,都是用来抵消流动性收缩影响和控制实际利率上升的手段,但并未形成货币宽松。汪涛预测,今年央行会有两到三次的降息和两到三次的降准,再用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等手段注入流动性,用以保持货币信贷政策中性增长。
房地产政策则会比往年更加积极,政府开始重点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汪涛估计今年的房地产政策还会进一步放松,政府可能会降低按揭贷款首付的比例。
财政政策上,汪涛认为,实际赤字扩大将超过账面显示规模。把政府基金预算和一般预算连起来看,去年实际完成赤字率是1.4%,今年计划为2.9%。新增的财政支出主要向公共产品投资、社会保障和医疗倾斜。此外,也加大了减税减费的力度。
改革:有全局,有重点
两会的报告中,改革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汪涛认为,总体改革都会提速,而在某些方面将会加快进展,全面改革。
首先,政府会加快有力增长的改革速度,比如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缩减政府投资核准的范围,推动PPP等措施;
在铁路、公用事业、电价水价等方面会继续推进改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
其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也会继续推进;
此外,金融改革加强,将会建立更多的中小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资本市场上,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启动深港通、推进IPO注册制改革等,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并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政策促进对外开放。
而像国企改革和土地改革牵涉面广、争议性大,更多的是采取试点改革,而不会全面推进。
(腾讯财经 李子玄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