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中国雾霾的成因在于煤炭而非汽车尾气
1月23日,在瑞士举行的“2014世界经济论坛”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腾讯财经表示,最近愈发严重的雾霾问题与国内的能源结构有非常大的关联,“不要怪谁,只能怪能源用了那么多。”
在林伯强看来,以煤炭为主的多年的能源结构,迟早会出现雾霾。这个是因为发展而带来的问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对于雾霾的出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开始大家不一定看得见,但是当期达到某个点就变得非常明显,且继续外扩。例如最早的时候,在北京、上海出现雾霾,或许被误以为是尾气排放的造成,因为北京和上海汽车的拥有量确实很高,为此,当时的尾气论也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全国一百个城市——这些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比国外低很多,尤其远低于美国,且人均车辆保有量离世界平均还差得远。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尾气论就一定不靠谱了。所以,林伯强还是觉得雾霾的问题主要还是能源结构的问题。
除此之外,对于雾霾的治理,林伯强强调核心是成本,这是因为雾霾的治理得有人买单。如果有对于雾霾买单的共识的话,大家治理雾霾的积极性就会高一些。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关于雾霾治理的政策越来越明晰的状况下,雾霾治理的过程中,大家都必须承担责任,最终对于雾霾治理的国十条以什么方式执行,以什么速度执行,执行这十条的后果,愿不愿意承担?
比如包括对西部环境的处理以及对东部经济的影响等。
当然,他还指出雾霾的治理必须是一个过程,急不来。归根结底,改变能源结构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比如现在对于煤炭的调整力度已经非常厉害了,大概从6%、7%的增长变成3%的增长。每年能把煤炭的增量,本来应该两亿多吨,现在变成增加一亿多吨,这一亿多吨由清洁能源替代,由产业结构调整替代,由能源效率提高替代,这一年一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就相当美国页岩气十年的发展增长的量。美国十年页岩气的发展是三亿吨。中国一亿多吨的就三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说,这是很很好的成绩。当然,中国整体的能源结构改变影响非常大。
但是,反过来它也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煤炭一年下降一个点,这是因为它的基数足够大,若是继续对此高要求的下降,这是不可取,也是难以实现的。为此,对于雾霾的治理需要循序渐进,不是一口吃成胖子。(腾讯财经 杨倩 发自瑞士)
相关阅读:
|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