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正在展示他所填写的“碳足迹”计算表。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关键词】:低碳 节能
“手机票”助力低碳世博
本报记者谢卫群
时间:3月4日15时40分
地点:京西宾馆上海代表团团组会会场
“听说你们推出了世博手机门票,你用手机就可以进世博园区吗?”经常有代表好奇地问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总经理郑杰代表。
“当然可以了,不仅可以进世博园,它还可以在园区里消费。世博之后,这个手机还能成为手机钱包,一直可以使用。不用购买纸质的门票,就可以逛世博,节约了很多资源。信息化也是低碳世博的一部分啊。”郑杰回答。
他还透露,用手机购买火车票也有可能实现。“手机如果实行实名制,用手机购火车票就可与人实现自动捆绑,那样就可以减少更多纸张的使用。由于省去了现场购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使用者的交通成本,也就减少了能源消耗。”
让“低碳”成为全民概念
本报记者魏贺
时间:3月4日16时
地点:21世纪饭店3楼第七会议室
“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国家的事,还应让每一位公民都有这种意识。”江苏徐州市副市长段雄委员开门见山。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科技界第三十一组的小组讨论会气氛热烈,多位政协委员对中国如何走低碳经济之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公民理念必须提倡。但这仅仅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邵秉仁委员接过了话茬。
餐桌边上议节能
本报记者杨学博
时间:3月4日13时
地点:陕西代表团驻地万寿庄宾馆一楼餐厅
见到安塞县侯沟门村党支部书记杨丰岐代表的时候,他正在餐桌旁和陕西团的几位代表聊着“低碳”的话题。
“以前化肥、尿素用得多,现在秸秆发酵留下的液体也可以当成肥料使用了”。据杨丰岐介绍,侯沟门村的主体经济是大棚蔬菜,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秸秆生物发酵新技术,把秸秆利用起来,既能使蔬菜增产,还不污染环境。
“2009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村里又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准备打造一条沼气、生猪、蔬菜生态产业链。这样,村里的生产、生活能源能够基本自给自足,既节约了能源,又节省了生活开销。”
杨丰岐说,今年准备就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生态经济产业链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johnson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