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邵逸夫遗产分割方案

2014年1月8日
[]条评论

导读:邵逸夫的遗产有多少?一个神秘机构又是如何管理着邵氏家族全部的财产?媒体报道普遍认为邵逸夫偏爱小太太方逸华多过于自己的4个子女,而几个常见的基金也均由方逸华担任主席。然而,事实上,一个没有被普遍关注到的神秘机构,在多层架构之下,管理着邵氏家族全部的财产,为邵氏家族成员护航。

可以猜想,享年107岁的邵逸夫,会在身后的未来某天,成为自己生前掌管的TVB的某部电视剧的主角。

的确,他的传奇一生,足以给自己毕生奋斗的影视业,提供无限的剧本素材,这里有“美国梦”式的创业,有民国范儿的“上海滩”,更有一男二女数十年的爱情纠葛,家族成员间的恩怨情仇……

所有故事当中,最受大陆民众关注的,与霍氏家族、李嘉诚家族等等香港大家族一样,往往是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的财产争夺战。尤其是在“老爷”驾鹤西归之后。

但邵家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

早在1997年,以90岁高龄与方逸华结婚之时,邵逸夫就曾立下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原因正是不想自己的子女日后与方逸华争家产、闹家变。那么,邵逸夫是如何在已故发妻黄美玲所生的4个子女与方逸华之间,分配自己的财产的呢?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去世的日子,各种多年前的报道被无数媒体重新发布,似乎都在显示,邵逸夫对于方逸华的“偏爱”远超自己的四个子女。但是,腾讯财经通过还原邵氏家产的架构后发现,至少在财产分割上,并没有如此明显。

对方逸华的“偏爱”

迄今没有媒体曝出邵逸夫的遗嘱具体内容。但从无数篇的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总有邵老先生重爱情、轻亲情的暗示。在形容邵逸夫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四个字引人侧目:“子女缘薄”。

“邵逸夫一生子女缘薄,两子两女自小便交由在新加坡的兄长邵仁枚教养。1981年,有传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因为方逸华入主邵氏,逐渐取代邵家子弟的地位,导致他与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两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这段港媒写于2008年的文字再次焕发生命力。

还有更多的细节。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前往香港打理整个家族事业时,也没有带上原配与四个子女,只是带上了红颜知己方逸华,“这也许就意味着某种选择”。

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后,2006年底,长子邵维铭高调于亚太影展代父亲领取“终身成就奖”。当邵逸夫被媒体问及儿子代自己领奖是否高兴时,“他听罢随即望望方逸华,方小姐代邵逸夫点头同意。”

通过这些细节,媒体都在讲一件事情:邵逸夫把更多的爱给了红颜知己,而不是子女。

除了感情,邵逸夫还给了方逸华事业。方逸华自从弃歌从商之后,几十年来一直是邵逸夫的事业伙伴和助手,2010年接替邵逸夫担任TVB行政主席,即使在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氏兄弟)出售TVB全部股权之后,方仍然担任着行政主席,主导着TVB的发展,直到2012年4月退居二线。

而两个儿子则看起来有些“不思进取”。二人在新加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生意并不大,但对父亲的影视帝国没有接手的兴趣。这也许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语:同为“富二代”的邵逸夫兄弟,年轻时就因为不愿接受父亲的颜料生意,而拍起了电影。

那么,更为重要的是,邵逸夫又是如何在方逸华与子女之间做财产分割的呢?

先来看方逸华获得了什么。2011年4月,邵氏兄弟将所持有的全部TVB股权售出,一纸公告透露,交易完成后,“六婶”方逸华持有0.26%股权。以邵老先生去世的2014年1月7日收盘后的市值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5694万港元。

相比而言,土地更值钱。2008年,邵氏兄弟公司以2520万港元的价格,将一块面积约12.3万平方尺的清水湾地块售予了方逸华。尽管公司公告称出售获益940万港元,但有港媒在2010年估价称,邵氏兄弟拥有的清水湾共85万平方尺的地段市值约27亿港元。以此简单估算,12.3万平方尺的土地,在2010年的市值应为3.9亿港元,这块地皮算是净送方逸华超过3.6亿港元。而2011年邵氏兄弟将剩余地块出售给陈国强、王雪红财团时,售出了24亿港元的高价,以此时价格估算,方逸华的地块价值又涨至4.1亿,则方逸华已经净赚近3.9亿港币。

复杂的财产架构

看样子,邵老先生不仅给了“六婶”很多爱,也给了很多钱。但更多的钱,可能还是给了家人。

港媒这样报道:“元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洛杉矶后,‘六叔’就为儿女成立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相信他的财产,这辈子用不完,他的儿孙辈也用不完。”

有关邵逸夫名下的基金,被广泛报道的主要有三个: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其中,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被普遍简称为邵氏基金,是最常见的捐赠主体,例如遍布大陆大学的“逸夫楼”基本均为该基金捐建,这个基金曾经持有TVB 6.23%的股权,在将2.59%捐赠给香港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后还持有3.64%股权。而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逸夫奖基金会)则是为运营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而成立。

腾讯财经通过查证,发现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正是媒体所称的“为儿女成立的信托基金”,是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而这一基金,被委托给一个注册在百慕大的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的神秘机构运营,以完成家族财产的增值保值。值得注意的是,Shaw是邵姓的英文。而这个机构此前并未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运营的基金背后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

我们来层层剥笋。2008年底,邵氏兄弟在港股上市30多年后,宣布私有化。控股约75%的股东Shaw Holdings Inc.发出要约,以13.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公众手中的25%股份,完成对公司的100%控股,即私有化。

邵氏兄弟当时发出的公告透露,Shaw Holdings Inc.是一个投资控股公司,注册在诺鲁共和国。诺鲁在大陆又译为瑙鲁,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亚西群岛中,有“天堂岛”之称,1990年代,瑙鲁成为一个避税天堂。

公告同时透露,要约方Shaw Holdings Inc.透过全资附属子公司持有TVB 6.23%的股权。这一数字正好与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捐赠之前持有TVB的股权一致。这说明,Shaw Holdings Inc.不仅持有私有化之后的邵氏兄弟100%的股权,也是邵氏基金的全资母公司。按照合理的推论,运营邵逸夫奖的邵逸夫奖基金会,也可能是Shaw Holdings Inc.的全资子公司(但腾讯财经暂未找到公开资料支撑这一推论),如此,Shaw Holdings Inc.就成为了邵氏家族财产的控股平台。

再往上一层。公告又透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全资拥有Shaw Holdings Inc.。也就是说,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Shaw Holdings Inc.这个控股平台,在私有化后100%地持有了邵氏兄弟的股权,也100%地持有了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从而,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成为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

与此同时,邵氏兄弟私有化的公告还披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信托人为 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指定人为邵逸夫本人,受益人则包括 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根据信托契据挑选之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公开资料显示,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于1995年5月26日注册在另一个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

也就是说,邵逸夫将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委托给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运营,而受益人则为邵逸夫的家人以及慈善团体。目前,无法确认这个信托的受益人都有哪些,但几乎可以确定包括邵逸夫的四个子女,但同样可能包括方逸华,因为方逸华正是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主席。

这个信托基金持有的财产,远超过方逸华持有的TVB股权以及低价获得的地块价值。尽管四个子女可能不得不与方逸华分享,但他们获得的收益权肯定足以满足自己乃至后代的需求。而除了信托收益权之外,两个儿子也获得了邵家在新加坡的地产和百货资产,价值暂未可知。

揭秘家族基金信托

那么,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运营的资产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按照前文的架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Shaw Holdings Inc.这个控股平台,主要有三块资产,100%地持有邵氏兄弟的股权,100%地持有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

先看邵氏兄弟的价值。邵氏兄弟的主要资产为26%的TVB股权,还有清水湾的地块,此外还有一些物业租赁、摄制设施服务以及影片发行业务,但后面的几项收入都很少。邵氏兄弟2008年年底的私有化公告披露,该公司在私有化之前的数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均大大低于净利润,例如2008财年营收为3345.7万港元,但净利润则达到3.1亿港元。原因在于,公司持有的TVB的股权未超过50%,营收不能纳入报表,而26%的TVB股权则可以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利润,TVB 2008年实现净利润10.55亿港元,也就给邵氏兄弟带去了3.1亿港元净利润中的2.74亿港元。

私有化时,Shaw Holdings Inc.以13.3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25%的公众股份。以此计算,邵氏兄弟当时的估值为53.36亿港元。并且,这个价格比当时的股价溢价64%,颇受售出股份的公众投资者欢迎。

然而,当2011年4月,Shaw Holdings Inc.将整个邵氏兄弟公司出售给陈国强、王雪红等组成的财团时,总价格达到了86亿港元(其中TVB股权作价62亿,清水湾地块24亿),两年半的时间升值了61%。这相当于,邵逸夫先在金融危机低谷时期私有化,经济恢复后再出售的一买一卖,净赚了13.34亿的61%,也就是8.1亿港元。真是精明的商人。

整个邵氏兄弟售出给上述财团之后,该公司被新股东于2011年11月28日,更名为清水湾土地有限公司。曾经叱咤风云的邵氏兄弟公司从此告别这个世界,化作了86亿港元,成为了母公司Shaw Holdings Inc.的现金,也即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现金,也即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受托运营的资产。

而这个家族信托基金,还全资持有邵氏基金。邵氏基金目前持有TVB 3.64%的股权,以2014年1月7日收盘市值计算,价值为4437万港元。邵逸夫奖基金会的规模则没有公开资料。除去这三个基金,邵氏家族还有新加坡的地产、百货,香港仍有一些影视资产,如果这些全部纳入,总资产或接近媒体所传的百亿规模。

为邵氏家族资产承担保值增值任务的百慕大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公司,又是何人在运营呢?腾讯财经未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香港某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萨穆杰曾描述称:“邵氏家族把从传媒帝国赚来的钱通过基金投到海外,由其他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打理,实现增值。这样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现在不少富豪基金是由家族成员自己管理,缺乏顶级的专业资产管理者。”

与邵逸夫一样,家族信托基金已经成为老一代富豪解决遗产问题的普遍选择。一方面,家族信托基金的解散必须全体受益人同意,这就避免了传统的“分家”、“家变”。另外,还可以实现财产的保护隔离,当委托人出现破产或离婚的情况,信托财产归受益人所有,不作为破产清算的追索标的或离婚财产分割的对象。

在香港的200多家上市家族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控股,除了邵逸夫,还有李嘉诚、李兆基、郭德胜、刘銮雄、杨受成等。例如,李嘉诚就设立了至少4个信托基金,分别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并对每个信托基金指定了受益人。

对于豪门家族的财产纠纷,育有两男三女的恒基集团掌门人李兆基曾很庆幸地总结道:“全香港有钱人中,只要有三个仔(儿子)或以上的,肯定搞不定,两个就好点。即使是多个女儿也不怕,她们很少管行政。”

而邵逸夫同样是两个儿子,又有了生前的精心架构设计,应该不至于出现“搞不定”的状况。不过,假如未有生养的方逸华也诞下一子,这个故事就将更加复杂,更像TVB的电视剧。(腾讯财经 刘中盛 发自北京)

分享到:

本期作者

阅读排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