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期存款争夺战白热化

2014年4月24日
[]条评论
导读

各种“宝宝”的冲击下,各家银行开始筹谋创新,争抢活期存款账户。

活期存款争夺战白热化

六年前银行根本不屑于做这件事,如今银行已经不得不做这件事。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各种“宝宝”的冲击之下,各家银行都开始筹谋创新,争抢活期存款账户。

“这关系到银行最核心的利益。”4月23日,信诚积极副首席运营官陈逸辛对腾讯财经称,这不仅关系到活期存款被分流的问题,这是关系到银行如何捍卫核心资源。与信用卡、大额存单不同,活期账户是银行各类业务的枢纽,各类业务的运行,都免不了通过活期账户进行中转,而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之下,流失的不仅仅是活期存款,还有自己的客户资源。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货币基金的爆发式增长令沉寂已久的基金行业重获新生。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壮大,伴随着银行活期存款的分流。

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十大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为65.07万亿元,同比增长9.53%,比2012年的12.1%放缓了近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入市以及理财产品的发展对银行存款构成冲击。

实际上,银行在2008年面临着多种合作机会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但是由于银行尚未遇到竞争对手,忧患意识的缺乏令银行没能率先创新。目前如梦方醒的银行开始意识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威胁,越来越多的银行引入货币市场基金。凭借强大的传统渠道和客户基础,银行系的货币市场基金也出现了迅猛增长,但这是否真的能够阻止互联网金融攻城略地,尚未可知。错失发展良机的代价究竟有多大,谁也无法估算。

“2008年的时候,我们曾向与中信银行洽淡货币市场基金的合作,中信银行当时根本没兴趣。”陈逸辛在回首6年前的往事时百感交集。

陈逸辛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运营“薪金宝”,这一产品是信诚基金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的货币,相比各种互联网金融体系内的“宝宝”们,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简化了线下支付环节,ATM取现、刷卡消费的过程,可以实现自动的基金申赎,在第三方支付渠道屡屡被限制的情况下,线下支付的创新,颇具竞争力。

陈逸辛对这个产品十分满意,但令他稍感遗憾的是,产品本该在六年前面市,因银行过去有着不同的诉求,一直未能成行。

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于2003年,在经历了数年的积累后,基金从业者开始寻求创新之路。最先想到的合作伙伴就是银行,由于中国投顾团队和分业经营的现状,天然占有大量客户资源的银行一直是基金销售最大的渠道,长期占据基金销售90%以上的份额。

但2008年的银行处于另外一场战争之中——信用卡大战。中信银行当时找到了上海另外一家基金公司做合作伙伴,合作的项目载体是信用卡。这家基金公司为推广合作项目,花费了数百万元,只发出1000张卡,最终经中信银行统计,真正激活的在用卡仅20余张。

这次并不愉快的合作经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信银行后来与基金公司的积极性,不得而知,但接近中信银行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其实中信银行对合作的成败看得并不重,在信用卡领域的竞争,并非银行业的核心诉求,银行真正在乎的是活期存款账户。

如今,余额宝们在这个领域向银行业发起了挑战。2014年2月末,余额宝的监管问题引发热议,天弘基金内部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如果参照境外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史,货币市场基金在高速发展期,真正改变的是银行业。

在之前,已经有不少银行开始涉足货币市场基金,展开与互联网金融的正面竞争。反应最快的当属平安银行,2013年12月携手南方基金推出平安盈,随后平安大华的货币市场基金也顺利与平安盈对接。2014年2月开始、民生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相继加入战团。

腾讯财经获悉,兴业银行行长在2013年末的内部大会中,曾痛批创新业务部门主管,主要原因在于兴业银行高层不满创新业务进展,没能迅速对接货币市场基金。4月,兴业银行联手大成基金推出兴业宝。

中信银行与信诚基金的合作,主要由中信集团牵头,中信系的基金公司包括信诚基金和华夏基金,两家基金公司都有与中信银行的合作意向,最终中信集团选择了自身持股较多的信诚基金。

陈逸辛认为,银行业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创新业务将改变银行业的活期存款格局。

在银行核心利益领域爆发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不过在互联网金融搅局的过程中,银行如今面对的竞争对手可能更加难以捉摸。

(腾讯财经 闫铮发自北京)

分享到:

本期作者

阅读排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