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底线思维”的真实意图

当二季度GDP增速降至7.5%时,各界都在期盼政府推出新的刺激政策。然而就在此时,政府提出了“底线思维”,意味着下半年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概率极低。

尽管没有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但经济增长放缓引发的担忧显然与日俱增,因此所谓“短期阵痛、长期获益的结构性改革”说法有所偏差,改革与增长并重才是新一届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

7月政治局和国务院会议分别表达了对稳增长的看法,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强城市基建投资的言论,显示政府有通过地产托底经济的意图。

而央行则继续强调防风险,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回购利率居高不下,资金成本上升。政策向左金融向右,显示出高层对短期经济放缓保持淡定,并更加关注与中长期改革。

从中央政府在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风波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政府清晰地表达了将经济增长维持在一个区间的短期政策目标,希望能稳定市场信心。

因此,“底线思维”的提出,显示出政府对改革和增长并重的看法。

但改革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努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投资为54%。投资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拉动力,而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投资的状况出现逆转。

而房地产行业复苏、二三线城市供过于求、近期出现“地王”现象,都说明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仍然没有减退。调结构、去杠杆必定会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这期间不排除会出现改革的反复,也更考验改革的决心。

不过“底线思维”从中央传达到地方之后,却发生了扭曲。在中央表态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情况下,地方政府纷纷展开自救。

特别是浙江、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江西平台公司比较集中,债务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还在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大规模信贷投放,仅仅通过盘活存量,稳增长也只能说说而已。这个观点恐怕深得地方政府的认同。“稳增长”与“调结构”、“不以GDP论英雄”与“守住增长底线”,到底孰轻孰重?口号喊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中则难以平衡。

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传达政策时要意图明确,不能出现信号混乱的局面。

但也有一些陷入困境的省份则没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投资上,试图通过市场化途径来化解融资难问题。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山东出台的“金改22条”,提出“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重点领域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体制保障。”

此前财经观察也多次提到,环保产业、铁路地铁等项目建设,都可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但重点和困难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停滞不前,而能否让民间资本进入则成为成败关键。如今山东金改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郭树清到任山东后,延续了他的金融改革思路。特别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提出“重点推动民间资本切实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同时,将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干预,着力打破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瓶颈障碍。”

当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仍需要进一步的细则出台和落实。毕竟有温州金改失败作为前例,民资进入垄断行业还面临诸多“天花板”和“玻璃门”。

此前无数次经验证明,投资对于经济企稳有着最为直接有效的作用,但投资主导者一直是由政府扮演,大量低效的投资导致了如今地方债务风险。如今经济增长再度面临挑战,是继续依赖政府主导投资,还是打破藩篱,放开民间资本,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