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金融改革:仍任重道远

2013年注定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里,李克强总理提出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6月份突如其来的钱荒让整个金融市场为之震颤、7月初出台金融国十条,为金融改革指明方向,随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破冰,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金融业改革是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中国经济减少对投资、出口依赖,实现向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模式转型的首要任务。

2013年伊始,就传递出金融改革破冰的积极信号。在年初两会上,周小川连任央行行长,并被选举成为政协副主席,央行级别上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其独立性的进一步确立,更是金融改革推进的信号。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之后仅一天,中国证监会就宣布RQFII项目的扩容,允许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参与进内地的金融市场,同时放宽资产配置的限制。这彰显了中国政府开放资本市场和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决心。在政府的日程表中金融改革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们今年将加快兑现他们的改革计划,这些计划包括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中国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促进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两轮金融改革对照

中国上一次大规模金融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也现在类似也面临着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利率多轨制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套利型金融活动泛滥令信贷指标不能反映社会融资规模。

不过现在还面临新的挑战,即宏观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回落的双重压力,经济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寻找新的驱动力。特别是与1997年相比,如今的微观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负债表质量比较稳健,能够应对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这也就决定了此轮金融改革的逻辑将切换到服务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来,这其中,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比较于各种要素,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利率管制使得对金融资源的获取难以体现市场化的原则,在贷款上浮具有上限规定的情况下,银行倾向于将贷款资源倾向于大中企业,而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支持相对较小。

而在资本项目进行管制的情况下,国内资金缺乏在国际市场寻求增值的开放途径,国际资金也难以进入国内市场为国内所用。因此,进行金融改革,通过市场之手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以释放改革的红利,是这一阶段改革的重头戏。

利率市场化破冰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并进一步完善短期及中长期基准利率,并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其中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应在市场预期之中,但没有如市场预期的提高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在全面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并未成熟下,遵照年初经济体制改革安排如期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显示了决策层的改革意愿和导向。

而未放松存款利率可能是不同部门间利益博弈的结果,但客观上受到经济环境限制。存款利率上浮将推高利率中枢,进一步恶化企业、政府融资平台的业绩,也可能吸引储蓄回流,导致理财产品资金流的断链,加剧债务和违约风险。因此,存款利率管制放松或有序推进。

本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以取消贷款利率下浮30%的限制为标志,而这对实体经济的短期几无影响。目前,几乎没有企业能享受到0.7倍的贷款利率优惠。但中期内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存款利率的推进,压制的利率水平将被提高。这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把资金从低效、无效的投资领域挤出而进入效率更高的领域,促进转型。

短期看,贷款利率下浮仍可能有利于政府及国有部门。在银行风险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国有、政府部门最有可能得更低的利率。但中长期看,利率可能提高,而这将导致国企、政府投资的减少。

虽然这一政策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但仍然是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

汇率市场化:扩大上浮空间

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扩大波动幅度、然后是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或取消中间价、最后是放弃外汇市场干预,最终实现汇率完全自由浮动。

2005年以来,我国前后两次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渐近推进了人民币市场化,但在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外汇市场干预方面,2005年以来几无进展。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可能加速推进,因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接下来汇率改革的着力点还是在扩大浮动区间上,有可能从1%扩大到2%。

更广阔的人民币交易区间有助于提高汇率的弹性,方便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因此,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将更频繁地亮相,从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在开放经济体中,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资本帐户可兑换是国际金融政策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领域的相互关系,最重要的理论是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即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如果选择资本帐户自由流动(即人民币可兑换),则必须放弃汇率稳定,即汇率自由浮动。

由于中国经济、外贸在全球经济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币也将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避免。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是资本帐户可兑换,这就客观上要求汇率市场化。

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一旦实现汇率市场化,央行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干预外汇市场,那么过去十年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通道将会关闭。

第二,在实现汇率市场化、资本帐户可自由兑换后,央行对国内流动性调控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因此流动性管理工具将从主要依靠数量工具转化为主要依靠价格工具。这背后需要一整套制度的安排,需要建立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基准利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