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城镇化:土地改革的蛋糕怎么分?

中国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着重指出,城镇化将支撑未来数年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主要在于向外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内依托城市化发展。在传统模式下,中国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投资与出口驱动特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多依托于土地的城市化进行,利用低廉的要素价格,招商引资。

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3%,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需要几百年的历程。

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低效、粗放的城市化扩张方式已遇到严重障碍。首先是空间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部分地方政府正面临无地可卖的困境,尤以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为甚;其次是成本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价格水涨船高,进一步发展的成本高昂;第三是人口的城市化。在过去的发展中,人口的城市化显著落后,土地的城市化率已超50%,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30%多;第四是城市化的低效。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用地项目容积率只有0.3%-0.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一般为1%,城市化对于土地的利用极为粗放。

新型城镇化需要从土地改革打开空间。中国的土地制度长期不明晰,已造成一些矛盾更加复杂化。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涉及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城镇建设中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土地财政问题。

从经济上看,让土地流转起来,增加农民收入,是培育中国农民消费市场的问题。从政治上看,解决强拆上访、城乡两极分化、贪官污吏,直接涉及政权的稳定。农民征地问题是近几年群体事件高发、上访人数最多的突出领域,已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

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农村土地价格,要让土地收益更多地进入农民自己的口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化推进的成本,逼迫各地放慢推进城镇化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另外,农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拿到更多财产收益,既可以缩小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也可以推进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城镇化的质量。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处在“后土地经济”时代。各地方政府需要看到,土地不仅是商品,可以拿来买卖,土地以及以土地为基础的城市更是宝贵的资产,需要用心经营,使之增值。

在经营土地方面,除了盖房子,地方政府需要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下功夫,推动资产价值提升,并从中开辟新的财源,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