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业重组:悲观者出局

2013年12月26日
[]条评论
  • 《新闻晚报》突然宣布明年停刊,几乎没给市场、读者甚至员工预留时间做反应。
  •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社长裘新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决定停掉一张报纸的出版。
  • 在裘新看来,纸媒行业不需要悲观主义者,报纸可能会消失,报业会永远存在。

12月23日,在2013年结束前的第8天,1999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晚报》正式宣布休刊,休刊日期从2014年1月1日开始。

休刊的传闻从23日上午传开,同属一家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的微博在当天下午确认了这则消息。这一切来得有点措手不及,据腾讯财经了解,明年报纸的征订以及广告位已经有部分订出。《新闻晚报》几乎没有给市场、读者甚至自己的员工预留任何的时间做出反应。

《新闻晚报》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操作”,休刊的举动似乎也证明了决心,即使有体制撑腰,也有可能会关闭。

没有掌声的会议

《新闻晚报》的员工李佳(化名)回忆说,几乎从9月份开始,报社内部就流传着关于休刊的传闻,这个时候,有关于解放日报与文汇新民成立联合集团的消息还没有公布。

2013年10月28日,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成立上海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报业集团”)。此前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及上海文广集团(SMG)总裁的裘新被任命为新集团的党委书记兼社长。

在报业集团成立的同时,有传闻称旗下报纸将会有部分“关停并转”的措施。报业集团几乎包括了上海市面上所有的报纸,《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这六份日报、早报、晚报是上海地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主要分享者。当然,相互间的竞争也显而易见。

12月22日,李佳得知编辑们得到了停刊消息。而12月23日下午召开大会的通知也让他最终确认了这份报纸要休刊了。

这是一场全体采编人员参加的大会。报业集团的新社长裘新亲自宣布了休刊的消息。他首先对《新闻晚报》团队的顽强拼搏、创新改革予以肯定,然后解释了自己上任以来的工作,包括邀请第三方机构以及相关市委领导对旗下报纸各家报纸进行调研,对集团现有媒体和资产进行细致梳理。据裘新称,2012年报业集团旗下一半报纸亏损,一半报纸获有收益,到2013年前三季度,亏损增加。而晚报市场容量有限,所以做出休刊决定。

裘新读完了手中的讲稿,坐在台上的《新闻晚报》总编寿光武欲带出掌声,但与往常不同,台下在座的采编员工没有一人鼓掌,领导的双手僵在胸前,然后慢慢收下。无言的几秒钟后,作为主持人的高韵斐接下话筒继续议程。随后,相关领导模糊地谈了《新闻晚报》员工的去留问题,主要的方向是内部竞聘。

“纸媒不需要悲观主义者”

报业集团的成立也非常突然,合并的直接动力来自上海市委的强势推动。裘新也是在中秋节的晚上接到上海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电话,告诉他加入一个“六人小组”,参与上海报业改革方案的筹划。一个月之后,报业集团成立。

在李佳看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除了人事变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同事们还是照常跑自己的新闻,写该写的稿子。版面和报纸定位依旧,当然有关《新闻晚报》休刊的传闻一直存在,在12月23日前的两周,还有领导出来安抚大家的情绪,表明报纸不会休刊。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知道应该会关门,但是没有想到那么快。”这几乎是员工们的共识。不过他们也做出过自己的努力,在集团合并之后,有《新闻晚报》的员工成立了群组商讨怎样让集团留住这张报纸,这个群组先后有90人参与,还有多人通过各种方式给新社长裘新提交了对《新闻晚报》未来的改革计划和方案,集团上层也派人来听过员工的反应。

冗余的人员、重复的资源是报业集团面临的问题。裘新此前在接受《第一次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人员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新集团一共四千多号人,其中采编有八九百人。如果纯粹是个投资者的话,我就砸个4亿下去把这些人全部遣散,留下能干事情的三五百人,也许真能做出一些什么来。但我们不能这么干。”

不过,《新闻晚报》的休刊终究还是发生了。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让裘新下定决心。就裘新早年的履历来看,他属于开放派,在任《申江服务导报》的首任主编和《新闻报》总编辑时,他将这两份报纸做成了上海最赚钱的生活类周报和都市报。随后他在上海解放、文新和上海文广传媒(SMG)三大传媒集团中分别担任过最高级别的管理者。不过,裘新在上海文广传媒(SMG)担任总裁时更倾向于保守,SMG现在的大致规划仍在其前任黎瑞刚的安排下。

裘新可能更适合报纸,据悉他擅长的是分类管理,为每个媒体找到新的定位,此前面对两大报业集团是各自调整改革还是合并,裘新则摆摆手,“纸媒行业不需要悲观主义者,徒说无益”。裘新对未来仍然抱有美好的期待,在报业集团的挂牌仪式上,他说“从理论上讲,某一天,报纸没有了,但报业作为内容生产行业、作为一个品牌,我相信它永远会在。”

新媒体真的是出路吗?

《新闻晚报》员工们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和计划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上,“与其他报纸差异化,更突出服务性。”但裘新要的是彻底的改变。

几年之前,当美国各大报纸开始纷纷转向网络和新媒体时,所有人都相信这或许是纸媒的未来。但是在国内,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鲜有成功的例子。

在集团旗下子品牌上,裘新尤其提到了《东方早报》的新媒体尝试,他表示“《东方早报》的采编团队通过自身优质的采编能力,在黄金周期间充分挖掘了故事、组织专题,并完全以微博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体现了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同时,《解放日报》也在规划新动作,一个名为“上海观察”的手机应用已经上线,采用收费阅读模式,该项目内容将围绕上海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话题做深度报道,90%以上内容为原创,90%以上内容与纸版不重合,目标读者是党政干部、城市利益相关者等高端人群。

裘新似乎在用不同种的思路尝试新媒体,为不同的报纸寻找各自的新媒体定位。

大会结束之后,李佳和他的同事纷纷被《新闻晚报》高层分管的领导约谈,主要内容涉及休刊之后员工的去向。之后的竞聘安排得非常紧凑:12月30日,报业集团公布竞聘岗位,1月1日至3日填写志愿,1月4日至6日竞聘,1月13日公布结果。“领导也说不上来有什么岗位,这些岗位是否需要与社会招聘竞争,具体志愿可以填几个,但是领导表示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报业集团员工。”此次竞聘不涉及《新闻晚报》中层及以上干部。但是主任记者也需要参加竞聘,部门领导是否需要竞聘也还未有详细通知。《新闻晚报》内部有300多人,而集团内部岗位只有140多个。

还有传闻,如果没有竞聘上岗,可能进入集团内部的再就业中心,每月领取最低工资,员工不会获得补偿。“不过这也是传闻,还没有最后的定论。”李佳补充说。

在一位老员工看来,此次突如其来的休刊应该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不过即使放给市场决定,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一样。但原因不一定是人们不再看报纸了。

《新闻晚报》创立于1999年,当年是一日三刊,后来转变为晨报、晚报,直面上海报业老大,拥有84年历史的《新民晚报》。在《新闻晚报》内部,不乏优秀的媒体人士,也不缺少创新的思路,但是“为什么那么努力,还是混得那么差呢?”与《新民晚报》面向上海普通市民,提供资讯类新闻的定位重合,“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运作”的决策方式使得这份报纸缺少前进的动力。

同属于报业集团旗下《东方早报》操作更加市场化,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10月9日,《东方早报》用了1/4的版面放上了下一年的报纸征订广告——“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这句话既展现了希望也流露出了些许落寞。同时,在12月23日,《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打出了新媒体项目的招聘计划,据透露,该计划可能引入战略投资,在《东方早报》的品牌下可能成为独立公司进行运营。

《南方周末》新媒体市场部人士此前对腾讯财经表示,“一个媒体如果真的想彻底转型做新媒体,不要在内部搞什么新媒体事业部,而是成立新公司,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交给他们用互联网的思路玩更有前途,因为传统媒体的基因已经决定了革新是注定会遭到路径依赖的挑战的。”

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个新媒体项目最后是否会成功,但是裘新此番关停晚报,扩张早报的动作如此之快,也代表着某种决心:做不好就要关掉,即使有体制在背后撑腰。做得好,就给你发展的机会。这种决心会渐渐给集团内部其他的报纸带来压力。

“新媒体,新生活,新创造”标语,这是贴在报业集团走廊的新标语,李佳一边在寻找着外边的机会,也等着内部竞聘岗位的情况。“可能会尝试去新媒体。”而在休刊前夕,他们仍然在努力做好最后几期报纸,包括最后的年终盘点。(腾讯财经袁园 杨倩发自上海北京)

分享到:

本期作者

阅读排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