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利益动摇 银联铁心收编第三方支付
目前,中国银联正督促各成员银行统一行动,逐步将非金机构银联卡交易全面迁移至银联网络,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该目标的时间节点——2014年7月1日之前。
如果上述目标得以成功实现,那就意味着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将统一被中国银联“收编”至麾下,实现银联对市场的绝对垄断和控制。
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目前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兴盛之前,一直是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供应商,这为银联带来了巨大利益。
截至2011年末,银联资产规模已达到人民币138亿元,营业收入约60亿元,净利润突破10亿元。在此前4年中。银联营业收入增长2.5倍,净利润增长近10倍。
银联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通道费用。按照央行规定,每笔刷卡的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721”比例分成。
然而,随着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迅速崛起,目前支付公司线上业务多数已经不走银联通道,线下收单业务也可与银行直连,使得银联的通道作用被架空,盈利模式遭受冲击。与此同时,不走银联通道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来说,却可以避免银联雁过拔毛。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将使行业倒退
银联在支付市场上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做法一直被人诟病。银联此次铁心“收编”第三方支付,也不得不让人产生银联欲垄断市场的嫌疑。
7月5日,央行发布实施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提及“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这被业内认为是央行默认直连。
而就在此当口,银联召集52家与其达成协议关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会,表示跨法人交易发送方式不得绕过银联。此时银联扮演的更像是监管者的角色。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宽海表示,银联自身也是经营机构,不是政府部门,出台文件对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张宽海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有选择是通过银联渠道还是直接与银行建立联系的权利。
近年来,中国网络购物狂飙猛进,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交易额也突破3万亿元。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造性地依靠海量数据,极大降低各类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提升了社会各产业链的效率。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无疑是逆市场开放的趋势对支付企业一次不恰当的非市场竞争之举,一旦形成垄断不仅会极大地降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创新效率,甚至第三方支付机构还要大量终止现有业务,导致行业整体倒退。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将增加消费者网购成本
根据银联自身披露的数据可以说明直连与通过银联后手续费率方面的差距:在银联卡线上支付业务中,非金机构向主要成员银行支付的实际手续费率平均仅为0.1%,大大低于银联网络内0.3%-0.55%的价格水平。
银联一直要求非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银联网络转接,根本问题是为了通过垄断清算市场的方式获得收益,而最终的成本显然需要用户来承担。
按照2014年网上支付预计6万亿的交易额保守测算,第三方支付企业需要支付的手续费至少要180亿。而这个数字第三方支付行业肯定承担不起,最终还不是要转嫁给用户。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必将增加消费者的网购成本,也会极大地阻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