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缴6.7亿元罚金 奶粉价格垄断案结案?
震惊中国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此后洋奶粉在中国的销量和价格都迅速飙升。中国奶粉“荣膺”全球最贵称号,奶粉价格高企给中国父母增加了不小负担。
7月初,发改委对合生元等多家乳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8月7日,发改委确认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违反反垄断法,并向违法企业开出约6.7亿元的“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
发改委称,证据材料显示,涉及垄断价格乳粉企业对下游经营者采取了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多种惩罚性和约束性措施,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涉案企业规定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销售,就会遭到惩罚。
8月25日,发改委反垄断局宣布,涉案的六家奶粉企业,已将6.6873亿元的罚款汇入财政部指定的物价罚没收入账户,罚款全部上缴中央国库。
发改委反垄断局称,“至此,史上最大罚单的奶粉价格垄断案,已顺利结案。”
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尘埃落定。
乳企维持原有销售策略 罚款不能终结奶粉暴利
此前在反垄断调查期间,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中份额最大的贝因美曾紧急宣布降价,惠氏也宣布主要产品降价11%,多美滋甚至自贴腰包,通过补贴经销商促终端价格下调。那么这些受到“极刑”的企业是不是从此痛定思痛、降价以避免重蹈覆辙了呢?
然而,通过对6家企业经销商的调查显示,在罚款上缴后,包括多美滋、美赞臣等在内的多个品牌依然延续反垄断前的销售政策,价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甚至部分品牌连调查期间的让利也一并取消。
事实上,多数垄断奶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限定经销商的转售最低价,从而共同推高奶粉的市场价格。
业内人士透露,对于一个品牌来讲,通常情况下,总代理的利润占营业额的10%,经销商、分销商分别占到营业额的15%、10%,门店、渠道等方面相对较多,占到15%~20%。说明中间流通环节是造成奶粉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外,合生元中期业绩显示,合生元上半年收入人民币20.62亿。即便剔除上缴的1.63亿罚金,上半年净利润依然达到4.6亿,上升68.1%,净利润率高达到22.3%。说明所谓的巨额罚金对体量大、利润高、且正处于上升期的乳粉企业来说,只能起到十分有限的警示作用。
罚款并没有触及到垄断问题的根源,如果不从乳粉企业销售策略和模式上入手,挤出销售渠道中的水分,单靠罚款的方式不仅无法使奶粉走下暴利的神坛,一旦企业维持原有的销售策略,收回上缴罚金的损失并不困难,而消费者就会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从三聚氰胺到价格垄断 行政手段难解乳业乱象
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行政手段一直是政府解决乳业问题惯用的手法。
彼时占有三鹿34%股权,同时也是近期肉毒杆菌事件主角的恒天然集团宣布三鹿勒令破产,此后三鹿被国企三元集团收购。同涉案的蒙牛、伊利等企业依旧在中国市场,并于近期在工信部主导下进行兼并重组。
但是,中国乳业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从蒙牛的黄曲霉毒素奶致癌,到圣元奶粉致婴幼儿性早熟,从伊利金冠致泄到雅士利异物门,频频被爆出质量问题证明行政手段根本无法解决中国乳业的问题。
相反,国内乳业的黑暗时代让外国乳企迎来光明,从2008年至今,外国乳企凭借其质量和品牌优势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市场份额在短短五年内由20%上升到60%,价格也升了38%。
近日,为中国70%的进口奶粉提供奶源的恒天然集团,相继陷入肉毒杆菌污染和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丑闻,即使价格昂贵的外资奶粉也无法成为中国乳业问题的避风港。
2012年,共计372件婴幼儿奶粉投诉案,2013年上半年,投诉量翻番,共计744件,其中,外资品牌奶粉的投诉案占60%。美赞成、多美滋、美素、雅培等高端奶粉无一例外。
罚款无法终结价格垄断,反而最终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政府主导乳业也无法根治乳业的质量问题。政府管控和处罚手段的无力反而让企业在质量安全问题上更加放肆,从而为部分企业提供垄断的市场环境,垄断又可能将导致新一轮的质量危机。
中国乳业的根本问题是市场缺少“良币驱劣”的机制。有效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行业失控、乱象丛生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