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奶粉企业面临大变局
香港特区政府近期表示,如果10月份经压力测试和政策评估,奶粉供应正常,后续或取消限奶令。十一黄金周将至,届时大量旅客到港,对奶粉需求将大增。如果限奶令取消将对内地奶粉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奶粉供应的压力测试已经准备就绪,测试涉及奶粉整体供应、零售链补货机制、订购热线以及在零售点预订奶粉等4个范畴。
与此同时,近期,工信部制定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严格行业准入和加快产业调整,全面推动行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这使得国内龙头企业将有机会不断抢占中小企业或假洋鬼子(贴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近日,媒体报道称伊利、蒙牛、飞鹤、完达山、高原之宝五家企业最终获得工信部钦点,它们将被寄希望于向市场推出高端奶粉品牌,并在这场自上而下的乳业兼并整合大潮中,获得诸多支持。
此次婴幼儿奶粉行业政策整合大幕正在拉开,国内奶粉行业将迎来大洗牌。政策扶持对内地行业龙头企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好消息。
政府主导扶持高端奶粉品牌难以成功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被曝光后,婴幼儿奶粉安全一时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之后,圣元奶粉“激素门”、南山奶粉“黄曲霉素超标”事件、光明牌宝宝奶酪违规使用“乳矿物盐”等奶粉安全事件相继发生,逐渐加重了国内消费者的紧张情绪,对国内奶粉的“不信任”感不断上升。
婴幼儿奶粉因其食用群体的特殊性,消费者对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要求严苛,对安全事故几乎是“零容忍”。部分国人选择到国外或到香港抢购高价奶粉。
这样一来,香港的奶粉供应开始紧张。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3月起实施奶粉“限带令”,限制从香港出境的人携带超过两罐配方奶粉。该措施在迅速保障香港市场供应、克服“奶粉荒”的同时,也使香港奶粉销售量明显下降。
如果香港在十一黄金周测试之后取消限奶令,这对于对中国奶粉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奶粉需求相对刚性,香港限奶令后,部分国产奶粉曾受益于需求转移,未来一旦限奶令放开,部分国内需求很可能又将重新转向香港市场。
除了香港限奶令可能放松之外,为提高奶粉质量安全水平,提振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工信部鼓励国内乳企进行兼并重组,优化资源,做大做强。
过去的事实表明兼并重组不一定有利于乳粉业的更好发展。兼并重组后的国内乳企也遇到整而不合,无法真正做大做强。
三元当年的雄心壮志是收购三鹿和太子奶并借机实现大跨越,但此后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公司收购和扩张带来的是连年的亏损,盈利根本无从谈起。
半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1亿元,同比增长9.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03.61万元,同比下降211.89%。其中,河北三元亏损581万元,湖南太子奶亏损994万元。
原本想要趁三聚氰胺事件抢占全国市场的三元,如今看起来仍然是一家区域性的乳企,由于短期内无法出现业绩逆转,公司暂时无法走出亏损的窘境。
三元和三鹿这场始于“行政捏合”的跨界并购当时就被认为隐存着太多难题与风险。三鹿的倒下和三元的行政性兼并已经表明: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安全并非只因企业规模和数量,而是源于企业的诚信意识和政府监管部门是否作为。
企业真正视消费者生命健康为生产经营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奶粉质量安全水平,提振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奶粉兼并不能再走政府主导老路,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毕竟伟大的企业只有在良好的市场机制下才能诞生。
国产奶粉如果依赖政策将难以在变局中获利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奶粉在一二线中高端市场迅速扩张,但由于渠道和产品性价比等原因,外资奶粉无法满足三线和县域消费者的需求,国产奶粉在广大三线和县域地区迎来难得机遇。
未来预计婴幼儿奶粉行业集中度会继续提升,国产奶粉能否从行业变局中获利,核心是保证产品质量,同时配合性价比。
此次奶粉行业兼并重组,也非企业自愿,而依然是政府推动。兼并重组不应该是解决行业问题的方法,而是行业问题解决后的自然结果。
只有对奶粉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淘汰掉多余的产能和低效、不规范、不安全的公司,兼并重组才能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才能真正让公司从并购重组中受益。
如果依旧通过政策扶持高端奶粉品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形式上的集中,本应淘汰或退出的,只是换个东家和品牌继续存在。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出现市场占有度提高的现象,但也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婴幼儿配方奶粉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对生产环节质控要求较高,需要进行检测的项目相对繁多,因此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会损毁公司信誉,还会赔上国家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