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奶粉市场对中国消费者实施限购
数据来源: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不仅仅对进口品牌有偏好,还要求是原装进口,认为质量更有保障;同时,在欧美等国,婴幼儿奶粉一直是政府重点补贴的对象,本身的价格就较低,加之近年来欧元、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得欧美等国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便宜很多。
而中国随着2009年以来的再一次婴儿潮,龙年出生的宝宝对奶粉的需求量到达了顶峰,中国国内因食品安全信任问题以及龙宝宝效应,导致中国顾客全世界范围抢购奶粉。
中国消费者搅乱全球奶粉市场
2012年下半年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奶粉实施限购令。2012年6月,美国Tar-get、沃尔玛等推出5至12盒的限购令,以缓解当地华人整箱购买奶粉的现象。随后,新西兰于9月宣布开展打击非法输出婴儿配方奶粉的行动。之后澳大利亚悉尼等地推出每人每次限购4罐的措施,荷兰、德国加入限购行列,其中荷兰限购1罐,德国限购4罐。
2013年1月28日起,澳门实施领取“奶粉卡”,每月限购5罐。从3月1日开始,香港实施奶粉禁令。违例者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及监禁2年。新规生效第一天,即有多名内地人被捕。
99%奶粉符合标准惹争议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消费者实施奶粉限购,以及新西兰等外资小品牌产品被检测出不达国标。就在此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表示,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中国内地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消费者会因此转向国产奶粉品牌吗?
国内外资品牌奶粉趁机扩大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华泰证券研究所 |
虽然港版奶粉在中国内地市场有限,仅占2%-3%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也不意味着国产品牌就能够抢占其市场份额,反而国内的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有望继续提高。
三聚氰胺之后 大型乳品企业悉数再落马
消费者信心不足不是空穴来风。虽然距离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已经4年多,但众多受害者却仍迟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当初受到处分的那些官员竞相复出或升职,乳业的监管模式也未见根本改进。
而乳业市场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例如伊利含汞事件、蒙牛和南山奶粉婴幼儿产品都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光明乳业在过去一年里多次曝光质量问题等。这些大型乳品企业所占国内市场比重肯定不止1%了吧?
外资品牌牢牢把持一线 向二三线城市进军
趁着国产奶粉整体出现信任危机,奶粉行业外资品牌奶粉已经占据一线城市70%的份额。目前全国一线15个城市AC尼尔森数据门店大卖场占有率排名前四名的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持,分别是多美滋、美赞臣、惠氏和雅培。而且外资品牌可能会进一步通过电商渠道以及随大型超市渠道下沉,扩大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
随着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卖场向二三线城市进军,将推动外资品牌随之入驻。电商的日渐壮大,当当、亚马逊等都实现了外资奶粉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使得进口奶粉在该渠道中销量领先。而国内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奶粉的升级要求,将会更倾向于外资高端品牌。
老生常谈的国家与企业共同努力
数据来源: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
解决好食品问题,尤其是婴儿奶粉质量的问题,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
迁就“国情”的低国标 一再践踏消费者信心
政府不应该空口无凭的说我们的奶粉99%安全,而应该说我们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食品安全。此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的乳品“新国标”:在其他国家纷纷提高生奶标准时,中国为了照顾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选择跟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调低了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两个关键指标。这种一味迁就“国情”的做法,对消费者提升信心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此外,新西兰作为公认的最好的奶源国,一方面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另外其管理制度也是非常领先的。这样的优质区域都出了问题,证明食品安全问题在制度、原料等建设完备的情况下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在出现问题以后及时、合理的处置,而严格、高效的监管措施是处置问题的必要保障。因此最重要的不是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而是恢复其对监管的信心。
虽然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也离不开高效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要对犯了错误的企业和个人施以重典,让整个市场的信息能够公开和透明,让消费者能够安心购买质量好的产品,市场才能够进行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
企业加强质量管控永远不过时
对于企业来讲,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一旦质量不过关,就会面临被消费者抛弃,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这样的道理放在每个行业都是用,而对于乳品行业而言尤其中肯。
乳品企业连年曝出产品质量问题,正说明在质量管控方面尚不完善,依然存在着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安全隐患,需要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堵住漏洞。
结语
虽然周一A股市场上内地乳制品个股纷纷逆市大涨,但更多的只是一种炒作。国产奶粉要想从外资奶粉品牌市场分得一杯羹,还需要政府、企业共同的努力。只是留给国内奶粉品牌的时间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