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底线为改革创造空间

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速进一步放缓至7.5%,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贷款几个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

事实上,无论经济增长底线是7%还是7.5%,都显示出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这也为推进改革创造了空间。当然,调结构、去杠杆必定会是长期的改革过程,这期间不排除会出现改革的反复,也更考验改革的决心…[评论]

上半年GDP增7.6% 出台刺激政策可能性不大
2013-07-16 第897期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二季度经济持续低迷 关键数据印证放缓态势

通胀并非目前经济主要问题。数据来源:统计局、路透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继续减速。统计局周一公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而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贷款几个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

国家能源局在上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4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显示,6月份铁路货运发送量等指标均呈环比下降趋势。上半年,铁路日均装车数16.64万车,较1至5月减少0.09万车;6月,铁路货运总发送量3.13亿吨,环比下降3.4%。

今年以来居高不下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终于在6月出现明显下降。央行上周五公布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14%,创六个月来新低。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4%,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2.7%,而PPI涨幅持续下滑更令人担心。自2012年3月份以来,中国的PPI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之中。

上半年,PPI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PPI数据凸显出国内需求的疲势。就目前而言,通胀暂时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的动力缺乏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中国已存在经济危机现象?金融去杠杆遭遇阻力

今年上半年信贷总量仍然宽松。数据来源:央行

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担心。国务院参事夏斌认为,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

夏斌认为,危机爆发意味着一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失业增加、企业与居民财富缩水、经济萎缩。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事实上已资不抵债,有些企业明显在玩庞氏骗局,靠借新还旧在维持。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实体经济需求偏软,融资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但M2的增速却一直居高不下,远高于政府年初制定的13%全年增长目标,其中4月M2增速达16.1%更创下两年新高。尽管6月M2增速降至半年低位,但仍高于全年目标。

尽管目前货币总量宽松,企业和政府的杠杆率在明显提高,但在杠杆率提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却在放慢,而且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金也相当紧张。

从5月下旬开始,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几度飚升至两位数,被视为进行金融去杠杆化的措施。让资金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让中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动力。

受金融去杠杆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在信贷繁荣期大肆借款的地方政府、国企和房地产开发商。从技术上说,成功的金融去杠杆化意味着重组他们的债务、强迫其中一些人破产。而这些群体恰恰是推行经济改革最大的阻力,近日屡屡传出要求出台经济刺激方案的传闻。

经济增速底线为改革创造空间 更考验改革决心

PMI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经济下行还将持续。数据来源:统计局、路透

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引起了刺激政策的臆测,以至于财政部长楼继伟的一句似是而非的“口误”也让外界动容。

新华社上周五报道,楼继伟称2013年的增长目标为7%,低于官方此前设定的7.5%。随后新华社更正了该报道中楼继伟所称的增长目标为7.5%。

但下调中国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中央层面来做出决定,此类正式表态也不应该由财政部长来宣布;楼继伟所谈的数字即使属实,代表的也是他对中国经济增长形势的个人分析,而不是中国调降增长目标。

况且从中国政府在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风波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政府清晰地表达了将经济增长维持在一个区间的短期政策目标,希望能稳定市场信心。

因此,无论7%还是7.5%,都显示出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这也为推进改革创造了空间。

但改革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努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投资为54%。投资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拉动力,而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投资的状况出现逆转。

而房地产行业复苏、二三线城市供过于求、近期出现“地王”现象,都说明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仍然没有减退。因此,调结构、去杠杆必定会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这期间不排除会出现改革的反复,也更考验改革的决心。

结语

结构调整是痛苦的事,想要非常舒服、保持非常高的增长,对于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

你是否赞同本期观点
0
赞同
0
反对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关键字解释

克强指数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经济学人》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

相关专题

治理污染或成经济刺激手段

中国实际情况而言,环保没有太多高精尖的技术,主要靠政策推动…[详细]

GDP增长下限到底是多少?

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或7%都不是大问题,中国是否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详细]

热点调查

你认为中国是否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现象? (必选)
你认为目前的经济改革是否应该继续? (必选)

微博观点

鲁政委:若不调汇率,则过剩难解;过剩无解,则高债务难消;债台高筑,则存量虽”盘”而必不能活。如此,经济缺乏内在企稳动力。唯一可倚仗的是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投资、4G放牌等政府投资,但都是“财政货币总盘子不变”下的腾挪,力度有限。加之去年同期环比较高,同比持稳已算乐观。

屈宏斌:谁说经济减速有利于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缓至7.6, 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投资 54%,净出口0.9%,其余的5%我估计是来自库存变化。对比2011年经济增长9.3,最终消费贡献率是52%,投资54%,净出口負6%。今年增速下来了,但结构反而更加不合理了。

陈兴动: 市场感觉和许多统计指标矛盾。可能的原因是统计数据滞后。若然,三季度的增长数据可能进一步下降。虽然压力不是很大,但为确保完成全年增长目标,温和的刺激政策是可能的。

联系我们

作者:毛木子
邮箱:neomao@tencent.com
策划:毛木子、张贾龙、肖静
官博:t.qq.com/cjgc
个人:t.qq.com/neomaomuzi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出品:腾讯网财经频道

官方微信

财经观察微信官号

  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财经观察(qqcjgc)为微信好友,我们将每日向您提供当期内容,随时随地阅读。

往期回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