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甜甜蒲彩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占全球光伏市场70%的欧盟,在继美国之后,正式启动对华光伏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在中国光伏企业头顶悬挂已久的达摩克利斯剑在这一刻落下。
这对于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中国的光伏企业而言,是最差的消息。虽然在之前的45天内,在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几家企业一直联合各地光伏产业协会、工商联四处奔走呼吁,但很多企业其实早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英利能源就是其中的一家。在一个多月前,这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公布了其二季度的业绩报告。
和一季度相比,英利的毛利率的降低、运营亏损的扩大、负债率的攀升,都折射出行业在低谷举步维艰的景象。
在亏损持续增加时,英利能源的光伏组件出货量较上季度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这显示出即使利润被压到最低,公司仍对处于行业低谷时期的市场份额有所期待。
虽然如此,英利仍然下调了全年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目标,把原定的2.4至2.5吉瓦,下调至2.1至2.2吉瓦。
谨慎与赌博,这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字眼,但却恰如其分地凸显了该公司当前的状况,矛盾且“纠结”。
一边是不断压低的利润、持续紧张的资金状况,让企业在做决定时举步维艰且小心翼翼;另一边,是在行业最低谷时不断渴望提高市场份额的渴望。
外部夹击下,行业洗牌已经大势所趋。中国市场的抬头,无疑被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问题在于,资金的情况能让多少光伏企业撑到中国市场抬头的那一天?
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截至今年6月30日,英利能源二季度的毛利率从一季度的7.8%进一步降低至4.6%。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只有当毛利率维持在10%以上时,企业才可能有盈利,否则净利润将处于亏损状态。
二季度,英利能源的运营亏损从第一季度的2140万美元,拉大到5140万美元;净亏损则从一季度的4500万美元增加至9020万美元。
这已是英利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数据还显示,六月底,英利绿色能源的负债高达38.6亿美元,较三个月前增长了7%。其中短期借款高达13亿美元。负债率从3月底的75.79%攀升至79%。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师表示,英利的负债率在行业中处于相对平均的水平,“无疑是紧张的,这是企业处于行业调整期的特点。”
他认为,在这样的行业调整期,一些企业难以支撑下去,就会退出,而剩下的企业盈利状况便会有所改善,“资金链承压是中国所有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相对而言,上市融资的那些情况会好些。”
前有浙江民营光伏企业董事长跳楼,后有无锡尚德陷入“反担保”骗局,中国光伏企业的资金情况恶劣的消息不断浮出水面。
“70%-80%”高企的负债率,是英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苗连生在对话腾讯财经时多次强调的数字。问他整个行业是不是接近破产,他果断地回答“差不多”。
根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5月初,英利通过国开行发行了15亿元人民币的中期票据,包括面值为3亿元的五年期中期票据,固定年利率为6.01%;以及面值12亿元的三年期中期票据,固定年利率为5.78%。
苗连生说,作为企业,到现在都期盼着金融机构能给予优惠措施,“一个是利率的问题,另一个财务费用降低,包括各种手续,还有税收方面等等。但这只是企业的一个期盼,不可能说等着国家政策什么时间出台,我们能不能期盼到那个时候?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说实话,已经有很多企业破产啦,或者说濒临破产。现在这个行业面临崩盘。”英利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说。但他认为,如果行业里主要的几个骨干大企业都没了,行业会暂时窒息休克,但是会有新的企业进来。
面对媒体,梁田并未掩饰所面临形势的严峻。“都亏!大家都亏的。过去比谁挣得多,现在比谁亏得少。亏得少就是最健康的。失血少,同样是流血,我流得慢,等到援兵的机会就大。”
相对频繁传出不利消息的江西赛维LDK及无锡尚德而言,英利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即便是不赚钱,企业该出货还是要出。”梁田认为,“现在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挺不到缓过来的那天”。
产能调整悄然进行
即使在当下“最艰难的时候”,英利仍然宣称自己的生产线全部开满。但内部人士透露称,企业其实已经在考虑进行“战略性的产能结构调整”。
在英利的车间,能看到机器仍然在不间断地运作。和广场上一样,车间的四周也挂满了不同的横幅“干工作比干劲,降成本比速度”。
这是光伏产业集体遭遇寒冬时,英利带给参观者最直观的感受。
“早上起来,一想,将近三万人张着嘴吃饭呢!你怎么办?”苗连生说,自己现在考虑更多的是身上的责任。
苗连生坦言,压力是肯定有的。“但是既然说出这个话了,你这个话不能是轻而易举说的,是凭很多数据和预判了很多风险的,还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说。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英利而言,生产线是开或是停,其实效益都差不多,但开足生产线有利于团队军心的稳定。
一位在英利干了八年的技术工人连星程说,虽然可能没有前几年光景好,但也不见得一点销路都没有,“没见得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北方企业都已经停产了,或者只是保留一条生产线,给外来人员观摩用的”连星程说,“坚持开生产线还不仅仅是因为成本问题,而是人心问题。员工一旦解散了,就很难再招回来。”
连星程像英利的大多数员工一样,是保定本地人,八年以来一直在这个车间工作。他的手下一班平均年龄二十几的员工。他的工资也从起初的每个月400元,上涨到现在每个月的3200元。
行业不景气,对收入会不会有影响?连星程说,工资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心里会有压力,毕竟是将近40岁的人了,“现在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敬业爱厂。”
该员工告诉腾讯财经,去年年底开会的时候,领导就说了大家目前面临的困难。现在他每天仍然按时上班,“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老百姓求的最基本的要求。”
慎之又慎 逆市抢占份额
上半年,英利能源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却比上季度增长13.7%,维持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厂商地位。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英利上半年出货量增长得很明显,这表明公司的市场份额在扩大,但出货量增长并不意味赚钱。
在公布二季度数据的同时,英利还修改了全年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目标,把原定的2.4至2.5吉瓦,下调至2.1至2.2吉瓦。
此前,在5月底,英利还曾重申,坚持原定的出货量目标。苗连生当时所做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不久前中国政府按照金太阳补贴项目批准了1.7GW的光伏电器项目,这令公司相信,今年的销量将受到补贴激发而大涨。
而三个月过后,英利下调了出货量目标。此举背后的原因是综合的,在这三个月里,第一大市场欧盟的对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申请、命悬一线的高负债率、补贴政策调整的风声都迫使企业在逆境中布局的这步棋,必须走得更加小心翼翼。
最根本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依旧困扰着整个行业。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测算,我国目前光伏产能已经达到50吉瓦,这远远超出了全球的需求量。
面对媒体,梁田并未掩饰所面临形势的严峻。“都亏!大家都亏的。过去比谁挣得多,现在比谁亏得少。亏得少就是最健康的。同样是流血,我流得慢,等到援兵的机会就大。”
相对频繁传出不利消息的江西赛维LDK及无锡尚德而言,英利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即便是不赚钱,企业该出货还是要出。”梁田认为,“现在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挺不到缓过来的那天”。
虽然光伏企业的倒闭消息此起彼伏,但在亏损时期却依旧提高出货量,仍是一些企业的选择。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媒体专员沈杨子对腾讯财经表示,阿特斯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便处于亏损,但出货量一直在不断提升。“亏损也得卖,不能不卖啊。”她说。
在毛利率持续下跌的同时,不断提高出货量;即使亏损也要抢占市场。企业坚持的动力,是遥远处平价上网时代的美好前景,以及中国太阳能光伏业“十二五”规划的落地。
远水难解近渴
“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是,2014年以后,市场空间太大了。价格下降了,老百姓能用得起了。”苗连生对光伏行业的未来仍很看好。
他在二季度业绩报告中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市场需求将出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9月到11月期间。
事实上,英利在2011年上半年已开始转向,开展多方面的应对措施。除了多渠道寻求资金之外,英利产品的走向,也从单一的以欧洲市场为主,美国和其他市场为辅的策略,转向了三大战区,即欧元战区、美元战区及人民币战区。
虽然自7月24日,德国公司SolarWorld等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正式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后,离欧盟正式立案前的表决,有45天时间。但在苗连生很早就已经看到,这是大势所趋,欧盟的双反立案基本没什么悬念了。因此,中国市场的抬头与否,将成为企业未来转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苗连生对腾讯财经表示,企业的策略调整虽然现在效果不大,但是估计四季度以后效果非常大了。“这有个市场培育的过程。但是也确实不敢说,这个行业从什么时候哗一下抬了头。现在谁也不敢说”。
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在国内的光伏企业中,英利的步子是迈得比较激进的,因为公司对于中国市场介入得较深、较早。但他对于中国市场在短期抬头表示不看好,“国内光伏组件的价格差不多每瓦4.5元人民币,相较于出口价格每瓦0.9美元,仍然要低不少。”
他甚至预计,至少在一年内,看不到国内市场会大幅度提升的迹象,企业的盈利状况仍需要看欧美地区的需求量,看欧洲的财政补贴政策、经济的形势是否有所好转。“在两三年内,中国市场不会对拉动全球市场的销售量起到太多的作用,目前基本上没有利润。”
该分析师称,对于下半年的行业前景不乐观。“相较于全球市场,国内下半年的市场情况还比较好,但即便如此,随着补贴政策的调整,招标的价格也会降低,直接导致利润的进一步受压。”
此前,据媒体报道,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调整“金太阳”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补贴政策,将现在的“事前装机补贴”变为“事后度电补贴”。这与2009年以来“金太阳”补贴额度不断下降的趋势一致。
中国已有的太阳能光伏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希望在2012年装机容量达到21吉瓦。但这只是个规划,实际实施起来,似乎仍缺乏统一的具体的规划。
一个事实是,中国没有像德国那样,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从老百姓手中购买多余的光伏电,并进行财政补贴。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建议,“并网问题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瓶颈,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不要等各地过剩了才着急。”
“远水解不了近渴,”苗连生坦言,“国家政策落地必然是好事,但政策落地的时候,中国的光伏行业还能剩下多少?这是个大问题。”
(新闻线索请发至baoliao-finance@qq.com 电话:010-8217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