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退市的美妙幻想与海市蜃楼:是海归还是海待?
编辑:邬静娜 | 作者: Peter Halesworth [0]人气 | 2015-06-29
本期作者 Peter Halesworth 恒润投资创始人

许多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管理层,被认为沉浸在一种幻想中不能自拔,是中国股票市场高估值这种“短暂瞬间的俘虏”。美国投资人发文指出,这些海归也有可能变成“海待”。

专注于投资中国股市的波士顿的恒润投资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皮特·海斯沃斯(Peter Halesworth)近日撰文,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纷纷选择退市并计划返回国内IPO上市之举进行了抨击。

文章称,许多决定撤离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的管理层都是“短暂瞬间的俘虏”,他们沉浸在一种幻想之中不能自拔,满心以为中国股票的估值将一直保持在当前的高水平,等待着他们归国IPO上市。而实际情况则是,抱着寻求这种抓住市场契机的幻想,这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牺牲的是他们自己以及公司股东的长期价值。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中国的泡沫股市已经渗透进了美国各大交易所。沉寂多年以后,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正在苏醒。自2013年以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China Golden Dragon Index)已经上涨了大约70%左右。

但在这场牛市行情中,有些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这些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管理层正决定退市,将其股票从美国市场上撤回,转而寻求在中国内地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无视来自于美国市场的正面信号。根据我们公司恒润基金作出的统计,自3月份以来已经有21家公司宣布其接到了私有化要约——其中很多都来自于这些公司自己的管理层。

来自美国市场的正面信号正在被沪深两市超现实主义的股票估值的“诱惑之歌”所淹没。公司管理层正谋划着以较低的价格(超过一半的公司以IPO价格的一半)从美国投资者手中买回股票,然后在中国股市上以较高的价格卖出。

在金融市场上,这看起来是一种十分合理的行为——前提是——你是一名寻求资本收益的交易员或对冲基金经理人。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来说,这看起来可不是什么好事——为了抓住“市场良机”而改换策略。这种行为所揭示的是,盲目的管理层被“快钱”所蒙蔽,而这种收益从最好程度上说也只是暂时的,最差的话更有可能会是海市蜃楼。

这些将离开美国市场的公司可能自视为“海归”,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洋洋得意地回到中国内地股市;但实际上它们可能会变成“海待”,也就是并不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成功。关于这一点,不妨看看分众传媒所面临的问题吧,它曾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现在正尝试在中国内地IPO上市。

在我看来,许多决定撤离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的管理层都是“短暂瞬间的俘虏”,他们沉浸在一种幻想之中不能自拔,满心以为中国股票的估值将一直保持在当前的高水平,等待着他们归国IPO上市。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这一点,那么就是无视了心存疑虑的中国投资者对股市作出的评论。

抱着寻求这种“抓住市场契机”的幻想,这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牺牲的是他们自己以及公司股东的长期价值。管理层正在以较其所在公司此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仅高出15%的平均溢价来从美国投资者手中收购股票(相比之下,美国企业“控制权收购”的平均溢价为28.4%),而除此以外,这些公司离开美国市场还将牺牲其他很多东西。列举如下:

——国际身份:成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能够展示一家公司的上进心,原因是其要在这个最有深度的、拥有全球最好公司的市场上展开资本争夺。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的名片上,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标志通常都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因为这是一种成就的勋章。

——国际客户:对于美国上市公司来说,与国际企业进行接触以赢得新业务会更容易一些。通过审阅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监管文件,潜在的国际客户可能很愿意跟一家新的供应商签约。

——国内品牌:在中国,一家公司被国际市场所接受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中国的公司可以通过在美国上市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然后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转化为国内的竞争优势,这样做能使其在中国国内成为未来的赢家。

——国际投资者:对企业而言,拥有尽可能深厚和多样化的股东基础是件好事。那些备受赞誉的美国上市中国公司在投资者关系上下了很大功夫,其回报则是能够从全球最大的一些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取资本。相比之下,虽然目前中国股市大涨,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散户投资者——预计所占比例在80%到90%之间——而且股市背后的推动力是保证金交易。在中国股市交易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仅为不到10%。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实力派”上市公司是否想要让推动股市上涨的散户投资者来决定其公司市值的命运呢?

必须承认的是,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国公司来说,想要获得美国投资者的认可并不容易。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机构投资者没有一种可供遵循的基准。在中国股市大涨的背后看起来有一种基础性的假设,那就是中国投资者会购买任何股票。但是,中国公司撤离美国股市这种行为的本身,以及它们正在压榨少数股东以执行这种“低买高卖”策略的做法,都已经遭到了中国投资者的诟病。

如果公司下定决心离开美股市场,也应该支付现有投资人公允的价格。学习马云从香港私有化阿里巴巴的先例是个不错的选择。当2012年阿里巴巴从香港交易所退市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并不高兴。但是马云并没有在他们的伤疤上撒盐。他提出的收购要约价格和IPO价格相同,并且比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溢价46%。他并没有过河拆桥,而最终在2014年登陆纽交所。

在流行的中国股票网站上,有些中国投资者对这些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表示不屑,有些人甚至说这种行为是“令人厌恶”和“不道德的”。当这些公司美梦成真地在中国内地IPO上市时,管理层可能会发现投资者不愿扮演“大傻蛋”的角色。与这些公司撤离美国股市的速度相比,它们的名声可能会抢先一步回到国内。

以下是雪球网上的一些评论:

这些中国投资者可能并不是当前股市上涨背后的推动者,但有谁能知道,当退市和IPO上市的繁琐手续在两三年时间里完成以后,投资者还会继续买入呢?到那时,他们可能会像以前那样一窝蜂地到澳门去当赌客了,又或者是会重返房地产市场。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的名声则已经受损了。从一开始,这些公司抓住市场良机的美梦就并不稳定。从某些中国投资者的评论来看,这些公司的估值将因其企业治理遭到质疑而下降。当牛市退潮、保证金交易商离场时,剩下来的投资者将会记得,这些公司还是当初的那些张牙舞爪的“老虎”。

并非所有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都是阿里巴巴集团,或是像该集团董事长马云那样有着领导下一代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展开大胆竞争的梦想。但对这些公司来说,他们有另一种选择来填补中美市场的估值鸿沟,就像有的在美上市公司正在做的那样。

比如说,可以将一家子公司在深市或沪市挂牌。通过这种方式,一家公司可以将旗下的一项重要业务在中国本土投资人中增加识别度,也同时会给整体估值带来正面影响。有些中国公司正在这样做,这既可以使其保持作为一家在美上市公司的国际身份,同时又能令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可以买卖其股票,同时还能在美国、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保护自己的名声。

如果退出美国股市确实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就应该向投资者支付公平的价格,否则不仅会亏欠现有的投资者,同时也会亏欠未来的股东,他们不该因为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承担企业治理变差的后果。毕竟,这并非投资者的初衷。

作者简介

皮特·海斯沃斯(Peter Halesworth),恒润投资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专注于投资中国概念股的投资,常驻波士顿。

免责声明

本文为作者授权腾讯财经《资本论》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财经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