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4期

朱云来: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这个社会本身就需要“中心化”,必须要有法定货币。去中心化的行为应适可而止。

导读

9月13日,第二届长三角金融科技高层对话在上海举办。在峰会上,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作了主旨演讲,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分享了他对当前大环境下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的一些看法:

1、有时候大家过多谈虚和实,实际上经济和金融学上并没有虚和实的概念。因此,企业只有盈亏之分,没有虚实之分。

2、除了传统金融风险之外,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技术风险。

3、经济说到底要回归市场原则,回归市场制度,回归市场体系。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最长远的经济发展体系。

4、这个社会本身就需要“中心化”,必须要有法定货币。去中心化的行为应适可而止。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

以下为观点全文

现在金融创新这么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金融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几千年前就有金融现象的产生。金融业不断有新需求,市场也不断涌现新技术,这就使金融拥有无限的潜力去提供新服务。显然这是因为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

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需求总是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产生新需求。关键是能否为这种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解决方案,就有新产品、新服务。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出现之后,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相关的问题就是风险防控的问题。

金融风险和两方面紧密相关。电信除了传统金融风险之外,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技术风险。技术在连通一切,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被窃取、复制、伪造的高风险。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盔甲,也会受伤。

什么叫“新常态”?十八大之后提出“新常态”,提到要让市场在未来起更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经济说到底要回归市场原则,回归市场制度,回归市场体系。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最长远的经济发展体系。

接下来我们看看现象,现在有各种虚拟货币、 “宝宝们”(互联网理财产品)、P2P(点对点借贷)、PPP(公私合作)、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等。其潜在的风险包括金融风险、货币超发和企业债务。

首先是虚拟货币。从2013年到2017年,比特币上涨了200多倍,因为上涨过快,导致大家对其密切关注,其实其总额并不是非常大。大家现在非常喜欢提“去中心化”,但是我觉得他们可能忘了一条,ICO用的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对区块链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网络记账技术,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等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讲到货币,货币是什么?货币最终是要有中心的。为什么?因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若某某人欠你钱,那个人说他知道欠你的钱,你的账记得很准确,但他就是不想还你,那你怎么办?你还是要诉诸法律体系,而这个法律体系必须是“中央”,这个中央是广义的,这个社会有法律、有警察、有军队,如果他不按照规矩来,你可以给他清账。但如果去中心化,我怎么来替你平这个账呢?

这个社会本身就需要“中心化”,必须要有法定货币。去中心化的行为应适可而止。比如,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任何人在美国做生意,如果你说你不接受美元,那对不起,你必须关门,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体系。我们说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记账系统很不错,但是真正要作为一个货币,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其次是“宝宝们”。我们对比一下,个人存款总计63.5万亿,所有的“宝宝”加起来大概是5万亿左右,也就是个人存款的8%左右。本质上“宝宝们”就是一个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基本上就是一个短期资金的运用。因为期限很短,回报也不是很高,现在在4%左右,从金融角度来分析来说,这个是有点偏高了,但这更多是金融的问题而非技术的问题。

P2P是典型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产物,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创造了一个过去不存在的服务空间:一种非常小额的民间借贷。其实也不太小额,按照统计数据,从2014年到2017年,P2P贷款余额从300多亿到了1万多亿。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这创造的是什么空间?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投资?其风险特点是什么?相应的体系应如何建立?

PPP的发展速度很快,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半年时间投资金额发展到了16万亿。PPP不算新事,但是算一个新潮流。过去二三十年,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做法,但是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这是公共服务吗?因为公共服务,必须是财政可以支撑得起的服务,而你覆盖的是经济比较弱的地方,大量在西部地区,这些地方如何负担得了呢?

PPP又引入了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是要挣钱的,你能给他们什么样的优惠?反过来大众要接受公共服务,要给私营资本付费,那么到底付多少合适?什么样的项目要付费?我们又可以支撑多少?其实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看到太多的讨论。作为一个长远的体系性政策,讨论这些问题是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这几年发展得也比较快,大概有三类:包括私募证券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私募风险投资。当然最扎眼的还是私募股权投资(PE)和私募风险投资(VC),规模达到了近10万亿。

银行理财也在迅速增长。2003年只有5000亿,现在发展到了接近30万亿。那么银行理财到底是什么?从银行理财资本配置来看,近50%是债券,还有17%是所谓非标准化产品,17%是存款,还有百分之十几是货币市场工具。其实针对非标产品,现在政府也在大力治理,其中最有嫌疑的是影子银行,但其发展规模确实相当可观。

这样一个大的金融系统,其风险我只能简单提示一下。当有一些系统阶段性问题出现的时候,系统自身风险要首先考虑。还有操作风险也要考虑,包括经常听说某个银行网上信息被某个黑客偷走了,还有飞单、假单的问题。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操作风险,新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很大。

这么多的资产,或者说这么多的负债,它大致和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就涉及到 GDP和M2的比例。货币总量,整个银行体系从所有存款者手中拿到的钱,与GDP相比,它远远快于GDP的速度,差不多是它的两倍。

货币增长是实体增长的两倍,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而储备货币在银行一系列的操作上不断在系统性上升。这当中我们就看到了短期流动性操作,各种投放和回笼,显然是以投放为主,不然基础货币也不会从2000年的4万亿到现在增长为30万亿。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各种便利,各种逆回购实质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我们再看企业债务,企业每年经营收入的现金扣掉要付的现金成本,包括水电、房租、采购成本等,剩下的净现金余额,跟当年付息还本要花的钱之间的比例。如果没有负债,这个数字应该是0,大于1就是出了问题。企业挣的钱还不及还本付息的,那还怎么运营?

有时候大家过多谈虚和实,实际上经济和金融学上并没有虚和实的概念。你说搬运工好像是实体经济,但在电脑上打字也是实体服务。饭馆服务员是实体服务,难道银行办业务的人就不算是实体服务吗?银行其实一点也不虚,它本来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机构,融通服务最终也是需要赚钱的。

因此,企业只有盈亏之分,没有虚实之分。最重要的问题,聚焦于这个企业到底赚不赚钱。如果看样子好像是不大像赚钱的样子,甚至无法支撑自己的债务,也无法支撑业务扩展和必要的系统性投资,这个问题不解决,片面的讲金融创新再怎么也于事无补。

来源:新华网思客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朱云来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