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牛市”是一招险棋

不管如何,监管层迫切的护盘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可见“政策底”已经非常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牛市”,即“政府希望通过牛市,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来推进经济,并借助持续的牛市解决一些问题”的逻辑是成立的。

腾讯财经智库特约 陈恩挚 青年经济学者

今天是7月2日,又是一天的开始,又是各大财经网站上满屏的利好:两融新规提前发布,拓宽券商融资渠道,允许融资融券合约展期,不再将强制平仓作为唯一处理方式,证券资产低于50万可继续融资融券;拟调降A股交易结算相关收费标准……

今天上午,沪指以涨0.12%开盘,创业板以跌0.11%开盘。其中,券商板块大幅高开。平均涨幅超3%。

“没想到,监管层为我几十万元钱那么上心。想一想,也值了。哈哈。”一早,朋友在电话里和我打趣道。不过,就在他说话间,两市冲高低走。

“股市对实体经济作用只有5%”是谬论

正如我周末在腾讯财经智库的《中国经济需要股市泡沫》一文中给出的判断,“若股市继续深幅下跌,监管层应该会有更多的举动”。这几天,监层管每天发布“利好”已经是常态。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似乎对利好有些麻木。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内心的恐慌。近期市场的大跌,说明恐慌很难一下子从人们内心消除。鉴于此,监管层应该准备好更多的预案以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

不管如何,监管层迫切的护盘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可见“政策底”已经非常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牛市”,即“政府希望通过牛市,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来推进经济,并借助持续的牛市解决一些问题”的逻辑是成立的。

尽管如此,对于“国家牛市战略”拉动经济,很多人也许仍感到不解:“难道大家都去炒股,经济就会发展?”

对于这个话题,近日,连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微博)都写文章称“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只有5%”。我认为,这是谬论。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借助“国家牛市”的赚钱效应,使家庭资产证券化,使资本市场成为投融资双方的纽带,可以解决双方投资难和融资难。同时,通过这个市场化的资金配置手段,让资金转起来,从而尽可能让有前景、有效率的企业获得资金。

上述逻辑比较浅显。不过,很多人可能仍会误认为牛市仅仅是让上市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与其他企业无关。其实,这有些误区。

因为牛市不但活跃股市,还会激活股权投资。在已经实行注册制或在注册制的预期下,股市估值的上升或者说股市泡沫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因此,我们看到,伴随着股价不断上涨,这阵子股权投资市场非常活跃。两个月前,我几个朋友就凑了几千万,准备专门投资有前景的中小企业。“等他们上市,我们就发财了。若上不了市,上‘新三板’也可以。”

这绝非个案。公开和非公开的消息显示,最近有很多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风投等手段融得大量资金。这正是股市及泡沫带来的正面意义。

因恐慌对“利好”需要反应过程

尽管我们一直说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但近10多天里,沪指暴跌1000多点,已经算是“股灾”。不仅如此,考虑到“国家牛市”战略,政府必然要出手。

那么,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刻,还有哪些救市预案可以用呢?目前来看,大家最关心的是“暂停IPO”及减少印花税。对于这两者,我建议用后者。

根据上述分析,监管层所要的牛市,绝不是简单地让股市涨起来。而是能为“经济输血”的牛市。由此来看,如果动不动就“暂停IPO”,风投等资金失去了退出机制或渠道,那么,牛市肯定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试想,这样的牛市会长久吗?

事实上,历史也已经证明,IPO暂停也救不了市。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动不动就“暂停IPO”,那注册制改革怎么办?市场化改革又回到原点?因此,“暂停IPO”可以说是“杀鸡取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要坚决反对“暂停IPO”。相比之下,降印花税显然比“暂停IPO”靠谱。

至于后市,我个人感觉,由于内心的恐慌,对“利好”的反应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反射弧会长一些。所以,以目前的形势,救市举措很可能“用过头”。因此,经过当前这一波振荡之后,两市可能出现一波报复性反弹。

深化改革是牛市动力之源

话说回来,尽管“国家牛市”战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一步险棋。

关于当前的牛市,大逻辑主要有:一、房产投资吸引力减弱使“家庭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大势所趋;二、经济降温使货币趋向宽松,带来流动性过剩;三、“国家牛市”给投资者的心理暗示;四、改革正在推进。

众所周知,上述逻辑中,深化改革才是牛市真正的动力之源。目前来看,在老百姓缺乏投资渠道及货币趋向宽松的大背景下,在“国家牛市”的心理暗示下,股市确实很容易暴涨。不过,上涨能否持续,还是要取决于改革以及后面的经济回暖能否跟进。

因此,此波暴跌一定会让监管层反思。它再一次提醒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若没有切实有效的深层次改革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释放新的经济活力,“国家牛市”只是一个策略,一种心理暗示,只是“空中楼阁”。

可以想像,即便有监管层的呵护,但当股市不断上涨之后,一旦改革预期落空,后果还是将难以估量。届时,任何临时性的重磅利好都可能无法止跌。

陈恩挚
青年经济学者

专栏文章更多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每天收获财经新资讯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