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77期

四位经济学诺奖得主谈中国经济奇迹的得与失

2018年12月09日,清华诺贝尔经济论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学研讨会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作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学总结。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2004年诺奖获得者,亚利桑那洲立大学的教授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2007年诺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学与数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教授、2011年诺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分别作点评演讲。四位诺奖得主从各自角度,对李稻葵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议,并提出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理解。原子智库整理四位教授的观点,呈现给读者。

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不可忽略的原因:人口总量和差异

很荣幸受邀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总结。

先说些大家熟知的观点比如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的重要性,比较优势等。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总结:地方政府必须鼓励新企业的进入和发展,必须创造一些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必须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改革。此外,要把居民储蓄转为金融投资,政府还要管控外部危机,以及在我们经济上行、下行期间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要避免企业做一窝蜂式投资;投资不足情况下政府也必须用一些契机启动其他类型投资,比如房地产的投资。

这些总结很有针对性。中国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有一点重要内容没有体现出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多样性没有体现出来。人口层次的多样性和人口基数的庞大性,没有体现出来。

历史学家对于经济增长,包括1850年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都不会忘掉美国人民的一些特质,不管是更好还是更差。中国有个明显的特点是人的活力。我记得六个月前我和印度的一个同事也聊过。我问他,中国人还是印度人更有活力?他停下来想了一想,回答说,当然是中国人。我觉得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内容,它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发达国家,很多发展理念来自于劳动阶层和普通人。清华大学的报告非常棒,我觉得有一点比较遗憾,就是没有讲到中国人民的性格特征。我觉得这应该体现在报告里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商人对生产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工作体验进行了改造(管理创新)。国家领导人多年来一直在提倡创新,国家领导人今年不只一次提出,他周日在20国阿根廷峰会发言也指出,号召呼吁G20成员国继续致力于创新。因为创新对于动力的更新,经济发展非常的重要。

国家领导人发言后,有一篇评论文章提到我的《大繁荣》这本书。它提到创新是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觉得,创新也应成为这个报告里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中国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南美

我是学发展学,搞发展研究的,中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过去这40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非凡的发展的历程。应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的一枝独秀,中国不是唯一赢家。

我们用PPP评价做一个基准。大家可以看,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以做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基于PPP的人均GDP的比较。如果美国做为100的话,中国在20年时间里从13%增加到28%。西欧的表现不怎么样,再来看四小龙,四小虎吧,略有上升。再来看东盟十国,他们从15%上升到29%,表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再来看东部亚洲,包括中国在内,整体表现挺好。

看南美,他们基本上没有变化,25%增加到27%。因为南美国家遇到非常严峻的经济挑战。拉美发展150年,发展速度挺快,但是比重始终在四分之一左右。

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你会发现从很低水平一直到2016年左右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大家就会问,东亚,特别是中国做的真不错,为什么?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印度也在迅速崛起和追赶,相比之下南美就差强人意了,150年前就25%,现在和美国相比还是25%,很快中国就会超过拉美。

基于PPP的人均GDP,中国和拉美比较,你会发现一个交差点,在这个地方中国超越了拉美。它主要取决于治理的质量。中国的共产党有八千万党员,它的执政能力决定了中国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我想很多同僚也会猜想日本、亚洲几小龙几小虎还有欧盟的水平。和美国比,他们大概会达到75%左右。

美国是非常分散化的国家,非常异构的结构。中国东部地区也是采用这种分散化的安排,所以非常快速地赶上了北美。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棒,我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创造它在过去创造的经济奇迹。

埃里克·马斯金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哈佛大学教授

收入差距扩大,是发展代价的一部分

过去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展现出了不起的改革奇迹。这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最成功的经济时期。中国、印度、巴西都属于出口型经济体,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这对中国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看到同期在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当然这是很多国家的经验,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有收入差距扩大,可能带来社会不安定。这样的一个收入差距的加剧,我的一个观点是它是由全球化导致的。

70年代末,中国启动的经济改革是基于中国的一些禀赋,包括中国拥有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揭示出,一个国家如果有比较低技能劳动力禀赋,它应该做一些能够大量利用劳动力要素的产品,因为这个国家能够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去进行出口,然后进口一些高技能熟练工生产的这些产品。

如果重视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不会关注制造业升级,会更多生产一些需要低劳动力技能的商品。这样的话,会减少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低技能、低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一个需求。如此这样的话,收入差距应该是会缩小的。但是这不是我们见到的情况。我们看到,在中国出现了经济收入差距的扩大。

我们试图从生产率的角度解释不公平性。如果这个理论正确的话,我们该怎么做?理论显示的非常清楚,该做什么?首先全球化不能停,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利于生产率提升的,不利于人均的GDP持续的发展、增长。所以我们要给最下底层的群体最起码的保障。我们要给他们一些新的机会,使得他们多多少少也能够有一些机会来参与全球化。

托马斯·萨金特: 2011年诺奖获得者 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 2011年诺奖获得者 纽约大学教授

从美国经验看中国现实:地方竞争的利弊

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下美国的例子。美国在宪法有之前,土地问题就已经非常重要,不管经济的层面,政治的层面,均是如此。美国有大面积的公共土地,最开始是欧洲移民从北美原住民那里手里获得,一开始在东海岸建立了13个洲。联邦政府成立后,这些土地的所有权转到联邦政府手里。最开始联邦政府关注两件事情,一个是土地所有权。尤其往西扩展的新获得的土地,要进行估价。第二件联邦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要把公有土地变成私有化,作为联邦政府的收入来源,用来承担政府债务。

美国一些人持不同的意见,他们向西迁徙,占据土地,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把土地用非常低的价格卖给他们。20世纪土地再一次成为非常重要的资产。联邦政府会提供补贴来修建铁路,穿过森林,穿过土地,这样的做法至今仍在持续。美国土地所有权是一个非常复杂敏感的话题。我们会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还要考虑规则制定和执行。

在美国一些州,我们会看到不同城市之间,在税收激励机制方面互相竞争,以至于竞争过于残酷。当情况大到一定程度联邦政府就会出现,说你不能再这样恶性竞争,税收政策、优惠政策不能走的太远。各个城市互相竞争建设自己的足球场或者体育场馆,是拿本地纳税人的钱来建造体育场馆,可这些场馆可能未必会用得上,这样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一个零和的游戏,零和的竞争,这时候就需要联邦政府加以干预。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平衡如何把握?我觉得这和中国发展有着基本层面的重要意义。

编译:翊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原子智库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