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51期

央行VS财政部,这一轮激烈互怼到底在说什么?

最近金融市场不是很太平。先是上月下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急跌,引起国内外关注;世界杯期间,股市出现大跌,创下两年来的新低;本月初,互联网金融平台密集跑路炸雷。再联系今年学术界“去杠杆”和“保增长”争论,许多迹象表明,经济快速增长仍有不少阻力。昨天(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国民经济总值418961亿元,同比增长6.8%。虽说在预期之内,却很难让人满意。

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央行和财政部在网上“互怼”起来,让人颇觉意味深长。

央行方面认为,财政部在经济市场决策上,不够积极,甚至是在“耍流氓”。过了一个周末,财政部方面发文回击: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

虽说央行和财政部早有争论,不过如此直接“互喷”,真的非常罕见。原子智库为您梳理这场经济争论经过,以及各家的看法。

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些什么

1、争论前传:黄奇帆的批评

据财经作者【前沿观察】认为,此番央行和财政部的争论,并非外界所看的,是由央行发难。早在去年底的财新年会,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就把批评目标指向央行。黄奇帆曾任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批评的又是央行。这次发言被认为是此番争论的起点。

黄奇帆认为,早些年由于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央行通过吸收外汇储备释放基础货币,这相当于往国内输入了通胀。后来,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带来被动释放基础货币的数量不足,央行这才创设一系列的SLO\MLF\PSL工具。总而言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不当,干扰基础货币的释放。不仅外汇体制需要改革,金融体制也需要改革。

2.央行徐忠批评财政部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对财政部过去政策和行为进行了批评。

徐忠徐忠

徐忠认为,中国的财政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财政政策制定实际是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制定政策,公共财政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金融危机反映出,每个经济体都要防止政府乱花钱。从预算的角度来讲,预算制定、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事后监督,都要建立足够好的制衡关系。相比之下,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意思很明确,财政部门的体制很有问题,花钱不透明,管不住乱花钱。“财政部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部门”。(加粗字为编者的刻画,下同)

徐忠指出,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养老金缺口问题,都需要财政资金解决。通过供给侧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杠杆率偏高、房地产泡沫等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寄希望提高财政收入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是涸泽而渔,最终必须通过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来解决。各级政府的国库存款有四、五万亿,各级政府一边存钱一边借钱很不合理。有的资金充裕的地方政府,财政出资回购收费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后反而造成交通拥堵。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

但是,财政部门很少强调纳税人意识的另一面,即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财政支出要接受纳税人监督,对纳税人负责——这一段太尖锐,直言:地方债务问题很严重,财政部门要善于理财,不要总想提高财政收入,涸泽而渔。

此外,徐忠还指出,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财政对国有金融的支持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有实际举动。否则将来出了事,影响非常大。

3、财政部门的反击

7月16日,署名青尺的财政系统官员,就“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的观点进行回应。文章有以下几处重点。

一,关于财政赤字率的问题。“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言下之意,财政赤字规模虽然没变,但是财政部门已加大力度。你们财政报表看不懂,不要跑来怪财政不积极啊。

二,关于财政“虚假”注资金融的问题。财政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是受限的,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除了对举债形成的支出往往要增加一些限制之外,资金本身并无区别;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伸缩度极大,由于存在印钞稀释货币的能力,对其“慷慨掏钱”则需要高度警惕。只要中央政府没有穷到打白条挂账的地步,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言下之意,你说我们没有真实出资。我们可是掏了真金白银啊。不像你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升缩尺度极大,可以“慷慨掏钱”。

三,地方债务问题,金融机构没有那么无辜。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在地方政府债务野蛮生长时期,金融市场产生了大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扭曲了市场定价,挤占了投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对这种扭曲的强力纠正,不可避免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带来阵痛——言下之意,地方债务问题真是财政部门捅出来的吗?金融机构不也在积极参与吗?凭什么板子都打在地方政府身上。

学界观点

要创新积极财政政策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要创新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从以总量为主的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结构的政策就是要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财政政策要在这些方面发力。结构是整体的,不是单一的,不是某一个侧面的,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是制度的。

其次,财政政策从过去单一的关注或者重点关注经济转到综合领域。财政政策不仅仅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除了传统的经济领域之外,还要体现在民生领域,例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财政要怎么发挥作用,民生方面怎么兜底,怎么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正在从关注物转向更加关注人。

再者,从过去宏观调控转向公共风险管理。宏观调控本质是短期的相机抉择,注重的是对短期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怎么关注长期风险对中国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所以,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这就需要公共风险管理,这样财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长期有效,不至于造成风险的后移或者累积。

坚决站央行 财政系统减税

贺江兵 独立金融学者

最近财税系统人士反驳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的文章来看,批驳的软弱无力,不值一驳。从历史上看,财税消极是个事实,更多拉动经济增长是靠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财税用消极的财税政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起到过销蚀的作用。徐忠说的财政注入金融机构的资金存在虚假注资也是事实。历史上,财政部对推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没有发起和推动,作用消极,国有银行在改革之初,外资银行总会以此压价,理由很简单:你们自己的财政部都不看好你们,怎么能卖个好价钱?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

央行不愿放水了,财政部也出不了钱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央行和财政部最近两篇关于财政政策的文章,看过,都很有专业水准,不同角度理解。就事论事,就目前经济状况,央行不愿意放水也不能再放水,财政部不愿意出钱也出不了钱。最后还需要领导统筹吧。但这已经反映了部委层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态度。

货币政策空间有限,财政可以有所作为

唐建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

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达成短期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短期政策。从政策操作空间而言,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财政政策的调节空间可能更大一些。

货币政策方面,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国际大环境下,中美利差的缩小会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所以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国内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环境下,也要求货币政策必须保持稳健中性,不能大幅放松,否则可能导致前期政策取得的成效前功尽弃。

比较而言,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要大一些。今年政府制定的财政赤字率为2.6%,略低于上一年,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出口放缓幅度较大时,作为应对将财政赤字率适度提升到3%还是可行的。而且,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增速都超过GDP增速和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财政减税降费仍有一定空间。

央地关系才是真正的症结

徐瑾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

目前经济下行,从央行的角度,觉得自己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使出洪荒之力,如果要继续维持货币政策,央行觉得应该财政政策多出手,而财政部则认为,自己也有苦衷。

徐忠认为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的赤字率要高于去年而不是低于去年,而财政部有关人士回应认为,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总体来说,我赞同徐忠说法,中央财政政策还有空间。我也赞成财政部控制地方政府开支与债务的努力,不过在抽紧地方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应该发力。更关键的是,扩大财政赤字还有减税等做法。

其实双方都有谈到,地方政府举债乱象。徐忠觉得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各级政府的国库存款有四、五万亿,各级政府一边存钱一边借钱很不合理”。而财政部认为央行没有有效约束自己系统内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

怎么看?徐忠当然没错。我早就说过货币超发大家总是在骂央行,但其实背后关键是财政政策,当年四万亿政策之所以后果那么剧烈,中央一个四万亿背后,其实更多是地方几十个四万亿。财政部自然也有委屈,地方政府很难约束,很多国资之类,财政部也不能插不上手。

所以,二者互怼,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更好约束地方政府,症结还是在央地关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实超出央行和财政部的范围了,但却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原子智库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