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21期

易宪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哪里

防范金融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近两年金融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数字货币领域到P2P平台,“爆雷”“跑路”事件频发,这反映了新兴金融领域的高危。在传统股票市场,由于上市公司普遍性的“股票质押”,也引起很多人关注。原子智库特约作者易宪容教授发表本文认为,中国金融行业需要重大的制度改革,以避免重大风险。

易宪容  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 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最近接连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都在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此,早些时候市场把焦点放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上,所以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一直在强调既要遏制房价继续上涨,又要稳定房价,而不管这样政策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但最近,政府对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焦点转向了金融科技,转向了股市。

比如,在2017年政府关闭国内所有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之后,最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大举对区块链自媒体公众号进行清理整顿,大批区块链微信号被封。因为早些时候比特币的交易在国內爆炸式增长、接着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如火如荼大举集资,让一些人一夜暴富,这两种方式关闭后,不少自媒体公众号也希望以新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以不同名目变相推介ICO,借助自媒体公众号炒作数字货币大发横财,这必然会引发网信办关注及整顿。

国内的P2P网络借贷7月份开始连环爆发危机。到目前为止,有200多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了“挤兑”、“跑路”、“清盘”,100多万的投资者成了金融难民,涉及金额达数百亿人民币。据腾讯“棱镜”估计,P2P贷款余额规模已经突破了万亿元,风险暴露出来P2P网络交易平台金额达百亿级,高风险的网络借贷平台多达上千家。而这些平台都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现在要问的是,为何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无所不在?这些潜在的巨大风险爆发出来对中国金融市场又会有多大的冲击?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数据。9月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8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都以2万亿元以上的营业收入稳居前三位。工商银行和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也在万亿元以上。今年500强营业收入总额首次突破70万亿元大关,达到71.1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20%,增速加快3.56个百分点,相当于2017年全国GDP总量的86%,比日本、德国及英国3国经济总量相加还多。

可能最为耀眼的信息是500强中最为赚钱的行业是金融业。500强榜单中,利润总额前十名企业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平安、腾讯、中移动、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十名企业名单中,有7家是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金融业占比80%。还有,500强企业中的33家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7万亿元、1.7万亿元,分別占全部企业的15%、65.8%,国内银行最为赚钱更是显眼。在500强的榜单中,17家银行净利润共1.4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43.4%。也就是说,占500强企业比重只有3.4%的银行,所赚取的利润却占全部企业利润40%以上。500强榜单是这样,整个上市公司利润,金融企业所占的比重也是如此。

从这些耀眼的数据中,不仅说明了国内金融业特别是银行是最为赚钱的行业,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完全为金融业所主导,实体经济只是金融业的附庸。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早就成了一句口号。在这种态势下,吸引更多的资源涌入金融市场,它们都会希望在金融市场分得一杯羹,并由此形势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也就是为何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过度扩张会成为一种常态,任何对金融市场监管或调整(比如去杠杆)都会出现巨大的阻力。

对于现代金融业,由于披上了专业化的外衣,要想进入都会受严格门槛审查,而在中国的正规金融及转轨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当然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国有资本占主导的金融业,既降低了市场竞争(因为,在以权力进入资源分配时,市场的价格机制难以形成),也可让政策制定者源源不断地向国有占主导的金融业注入政策性的资源(但是这种政策性资源注入实际上是对其他行业利润的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为主导的金融业自然不需要效率可轻易地获得利润。但当基本上由权力主导金融业的资源分配,而不是市场对金融资源分配起决定性作用时,这种金融市场不仅会运作效率低、价格扭曲,而且往往会成为权力寻租最好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运作的金融业很难成熟起来,而且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会越来越多。

由于金融业存在着严格的准入审查,进入门槛不容易,这自然会导致非正规金融“野蛮生长”,尤其是网络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年,非正规金融正在冲破一个又一个的限制生长起来。比如,P2P金融网络平台、区块链及比特币、首付贷、租金贷、共享经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等等。这些金融创新或金融产品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制造一种金融工具能够一夜暴富,大发横财。比如本来一钱不值的比特币,到了中国炒家手上,其价格就可上涨几百万倍,而中国政府对比特币的交易禁止,马上就可让比特币的价格暴跌。但是,政府无论如何对这些非正规金融围追堵截,也难以防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出现。

比如,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租房市场的“租金贷”,其金融产品就是房屋中介机构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及欺骗性的手法完全把金融风险让房东及租客来承担,而让其收益则自己。这种金融产品的出现,当然与外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没有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希望一夜暴富有关。否则,中国如何会出现首付贷、租金贷等这样的金融产品或金融创新呢?其金融产品出台的目的就如何能够通过金融市场一夜暴富。可是,在世界各国岂有企业会设计这类金融产品出来呢?

还有,即使是在正规金融的股市,投资者同样会变着法子来达到一夜暴富。比如,当前国内股市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就是如此。此前诸多案例显示,上市公司高管或大股东将股票质押给银行,很多是将业绩亏损致股价下跌的风险变相转嫁给质权人,当股价跌至平仓线被银行抛售时,也就是再转嫁给广大的普通投资者。

已有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15日,A股有3,526家上市公司。而截至今年7月,有3,33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质押,也就是仅100多家公司没有进行股权质押。也就是说,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率高达94.66%,近乎“无股不押”,更恐怖的是,据统计,截至7月质押股票的市值规模约5万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的10%,其中,触及平仓线市值估计会超过8,000亿元。而上市公司这种“提前套现”、“提前跑路”的潜在风险,同样可能是引爆国内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可见,国内正规金融可能通过权力轻易获利,而这成了国内正规金融的实质与常态。这样国内非正规金融也会围绕着一夜暴富而为,其楷模还是来自中国的正规金融。因为,在现有的体制下,正规金融轻而易举地获利,特别是制度性及垄断性获利,必然会成为激励非正规金融也向这个方面奔跑。所以,就当前中国金融业来说,如果不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想繁荣起来是不容易的。而且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主导,中国实体经济也很难是持续性稳定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易宪容
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