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2期

黄剑辉:民营企业如何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近日,国家高层接连给民营经济发展打气,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全球的成长过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逐渐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本文中,原子智库特约作者,民生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回顾了中国民营企业历经40年曲折发展道路,梳理了民营企业当下的辉煌成就,同时就民营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解析。

黄剑辉 原子智库特约作者、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 原子智库特约作者、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全球的成长过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回顾过去:中国民营企业历经40年曲折发展道路

(一)在经济困境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行(1978-1991)

1958-1978年长达20年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和吃饭问题,为民营经济诞生提供了土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中国民营经济时代,国家开始承认私有经济的合法性。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同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宪法修改,明确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强调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民营企业得到了官方鼓励。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地位。

(二)在市场浪潮中成长,在改制中壮大(1992-2001)

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下海潮促民营企业蓬勃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给私营企业家和个体户吃了一颗定心丸,推动民营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民营企业的作用再次受到官方的肯定。全国上下创业激情高涨,民营企业利用这一良好窗口期,异军突起,蓬勃发展。

国企改革拉开帷幕,助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国有经济提出“抓大放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方针。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产权开始流转,民营企业迎来历史性发展大机遇,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

(三)在全球化中拼搏,在竞争中强壮(2002-2012)

中国从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WTO成员。加入WTO使得中国更加快速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加快,民营企业开始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内向国际发展,“走出去”投资、并购的行为日益增多。2005年、2010年,国务院相继发布民营经济“新旧36条”,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清理和修订,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市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陆续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事件推动了民营企业大发展,并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四)在新常态中谋变,在涅槃中重生(2013-20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消除了民营企业的顾虑。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还特别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财税、投融资体制、市场准入、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出台政策,优化、改善营商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热情和创业热情大量释放,民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民营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它们通过技术、管理、产品、商业模式等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调整,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产业方面的布局。民营企业正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涅槃重生。

二、笑看今朝:中国民营企业风雨兼程40年成就辉煌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市场主体生力军,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四次创业潮催生大量民营企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已经历了四次创业潮,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创业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创业潮、21世纪初期互联网创业潮、2014年以来创新创业潮。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万户左右发展到私营企业3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其数量已占市场主体比重在95%。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数量每年以20%以上的增速增长。

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大幅度提高。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2002年-2015年间增长35.51倍,户均注册资金增长4倍左右,且始终保持上升态势。个体企业资金总额从则增长了8.73倍,户均资金额增长3.3倍。

(二)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支撑作用日益牢

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已占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上升至60%,有的省份高达70%以上。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接近70%。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

民间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比重已占至60%以上,民营企业投资占比稳定在30%以上。民间投资已成为中国投资的主导力量,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投资增速的快慢已成为判断经济冷暖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近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11年的33.5%提高到2016年的46.5%,提高12.5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2015年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此后2016、2017年,民营企业一直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

(三)民营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地位快速提高

大型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仅有3家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2017年有六家民营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内地首家民营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榜单,2017年入围的民营企业数量增至24家,占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达20%。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数量在2010-2017八年间不断增加,从172家增加至226家,占比由34.4%提高至45.2%。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保持强劲,竞争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组建深入,“走出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屡创新高,2016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流量中,非公有经济控股的境内投资者对外投资占比达到68%。截至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86.8%,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8.7%。

(四)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在市场浪潮中崛起,挑起民族脊梁重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民营企业家队伍。20世纪80年代,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刘永好、吴仁宝、宗庆后、任正非、年广久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潮培育了陈东升、毛振华、冯仑、潘石屹、王石、俞敏洪、李宁、史玉柱等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有人将他们成为“92派企业家”;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兴起,一批拥有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第三代民营企业家诞生,如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马云、周鸿祎、刘强东、丁磊等互联网企业大咖;2014年后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走上历史舞台。

三、静思不足:中国民营企业前行之路仍需多方清障

(一)民营企业自身短板仍然突出

突出表现在: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仍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使得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二是整体创新能力待提升。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诚信精神有待再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违约、跑路现象频发。2014-2017年中,首次违约的债券发行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70%以上。四是寿命短难以发展壮大。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而国外民营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12.5年,其中有不少跨国企业已有超过百年的成长史。

(二)外部营商环境仍需大力优化

平等待遇仍停留在文件层面。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举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并未落实到位,大量隐性壁垒存在,民营企业平等待遇难以落实。在获取资源方面,难以获得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

市场准入门槛仍存隐性障碍。在诸多领域,民间投资仍存在市场准入的隐性障碍,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民营企业难以公平参与竞争。

新型政商关系尚未完全建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民营企业仍然在政府部门“遇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尚未完全建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软环境亟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

(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负担较重

在各种成本中,人力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等三大成本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主要成本因素。

宏观税负增长速度较快。1996年是中国宏观税负的分水岭,1996-2012年,大中小三种口径宏观税负均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以来,一系列减税降负措施的陆续出台,小口径宏观税负稳中有降,中口径宏观税负自2016年开始下降,但大口径宏观税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7年达36.32%。且非税收入负担较重,非税收入占GDP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由1990年的0.61%增至2015年的3.97%。随着政府减费政策推出,2017年减至3.41%。但社保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重高达48%以上。

人力成本在节节攀升。人力成本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成本负担。受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连年上涨。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08年的17071元上涨至2016年的42833元,涨幅150.91%。

融资问题仍有待破解。民营企业融资获得程度不高,2018年1月31日世界银行等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总计达到了5600万家,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缺口达1.9万亿美元,有41%的企业存在信贷困难。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黄剑辉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