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9期

丁一凡:任凭市场引导经济 易诱发经济危机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认为,任何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放弃干预市场。任凭市场引导经济发展,容易导致周期性的投资过剩和经济危机。

编者按

“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从来都是经济学中永恒的论题。两种观点的争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分别是凯恩斯和哈耶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也就是“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经济危机等各种现实问题,迫使一些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观点。

1931年,在英国,市场自由放任理念与政府干预主义思潮发起了一次正面较量,与凯恩斯展开激烈学术争锋的是哈耶克,他认为,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各种问题都是在市场运行中由于货币、投资问题所引起的,市场经济完全有能力纠正这些问题,因此不用政府来干预经济。随着上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问题的出现,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推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大获全胜。

两派之间的争论,在数百年间,从来没有停止过。近日,一则“高西庆:中国政府已放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为题的文章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高西庆错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后,高西庆虽然通过媒体澄清:其发言存在严重的误读甚至歪曲。但关于“市场是否还重要?市场调控与宏观调控间矛盾”的讨论却在持续发酵。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为原子智库独家撰稿,阐述他对“政府作用”的思考。

丁一凡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以下为作者观点>>>>

任何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放弃干预市场

市场经济是指在一般条件下,让市场发挥主要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竞争和创新。但当代,任何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放弃干预市场。想想200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政府是如何干预市场的吧!任凭市场引导经济发展,容易导致周期性的投资过剩和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才解释了为何经济发展有周期性(危机,复苏,增长,过剩,危机),为何市场有周期性的危机。因此,危机与市场是一对孪生兄弟,危机是用来打扫市场盲目的投资热情引起的过剩。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要淘汰钢铁行业过剩的产能,并不违反“市场经济”的逻辑。问题是,我们没有等到危机爆发,才让危机去淘汰那些过剩的产能。我们是主动出击,淘汰过剩产能,以避免危机的痛苦。

企业兼并和重组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干预市场在所难免,问题是如何干预。定指标,派任务,是不太符合市场的规律。但这是中国几十年的惯性造成的。当年连政治运动都要定指标,派任务,何况在淘汰过剩产能方面。淘汰过剩产能的通用做法是,让企业兼并和重组。让好的、竞争力强的企业去重组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同时重组这些企业的债务。它们会按市场的需求重新组织生产,关闭掉营利不好的部分,裁掉冗员,充分利用剩下的好的部分。但这在中国有可能引起“地方保护主义”,需要中央政府来协调。

有眼光的企业领导似乎早几年就看到了中国钢铁市场的过剩危险,竞争太过于激烈,他们想到把部分生产转移到国外,到海外去闯荡。有些中国的钢铁企业在欧洲、亚洲等国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打开了当地市场,而当地也很需要中国企业投资与生产的钢铁。与其让中国的钢铁出口遭遇别国的反倾销,还不如直接到这些国家去投资生产,其实世界上需要钢铁的地方还很多。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不能提前判断市场的走向,他们的企业就可能遭遇产能过剩的困扰,就可能被淘汰。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更需要让企业家有更广阔的视野,从全球市场上来寻找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中国政府在与外国政府商谈经济合作时,往往强调国际产能合作,为中国企业做好了许多外交铺垫,中国企业需要努力接棒,努力开拓新的市场。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丁一凡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