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4期

吴霁虹:这张人工智能的未来地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2017年是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从AI技术到AI商业转化,创造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张包含八大要素的全新价值地图。创业者、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或是就业者,你能找到自己未来的位置吗?这要取决于你对这八大要素有多深的理解和布局。

图为人工智能商业化专家吴霁虹图为人工智能商业化专家吴霁虹

下面这张图,就是决定你未来的AI动态价值地图。地图上八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个人和企业创业、创新、投资、转型、升级的巨大机会。我们一个个稍着理解:

1. 开源技术平台

今天,大多数的技术进步都不是封闭的创造发明,技术的跨界、聚合,以及技术的指数级增长,都受益于底层核心技术的共创共享。因此,很多AI技术其实就是开源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干线。例如,Linux是开源软件的鼻祖,之后很多世界著名的软件,如安卓以及今天的很多AI软件,都有它的基因。再比如Hadoop,也是一个开源的软件平台,它是全球最大客户管理公司Salesforce用来开发AI客户和做大数据管理的基石。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大多是科技极客和NGO(非政府组织)机构,比如Hadoop就是由Apache公益基金来支持的。他们都在这里创造了自己的位置。

2. 核心技术创造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有四大类,包括:软件,如语音、图像等感官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它们的合成、高级算法、数据训练等;硬件,包括深度学习的专用芯片、传感器、ICT、IOT等;大数据,如数据汇集、存储、计算、可视化等;云计算,云本身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云计算是指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的使用和交付方式,可以实现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

每一项技术都有其非常深的技术根系和深浅等级,比如,算法。世界上最简单、最初级的算法可能就是1+1=2,几岁的儿童都知道。而世界上复杂的算法也分不同级别和流派。在业内,算法从简单到复杂还有不同的方法论。例如,符号主义与数学建模、专家系统有关;经验主义与统计建模有关;连接主义与神经网络有关。未来,也许创新者还会在某一种方法论上继续突破。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包含了长期扎根技术研发的商业巨头、大学和研究机构。例如,谷歌的AI深度学习产品,英伟达、高通、英特尔等公司的AI芯片,微软、苹果、科大讯飞等公司的语音AI,华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下一代ICT,斯坦福、伯克利、多伦多等大学的基础研究等。他们都在不同节点有些地占位市场。

3. 开放技术平台

开放技术平台就是核心技术创新者,向第三方公开自己软件或硬件的API或者函数,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在上面直接开发各种商业应用,而无须从零研发,有效地实现了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开放技术平台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和电商的爆发式增长。今天,AI开放平台也将成为技术商业化的重要价值创造环节。

例如,IBM的开放沃森分析平台,可以为第三方提供大数据分析功能;脸谱网的wit.ai开放平台,可以为第三方开发各种聊天机器人;科大讯飞的AIUI开放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基于AI语音功能,可服务于机器人、儿童玩具、电视智控,以及智慧教育的商业应用。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大多是有实力的AI核心技术公司,也有由它们组成的公益组织,如由硅谷几个企业领袖启动的Open AI。任何个人和企业如果连接他们的生态,就能在未来地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4. 技术操作系统

自从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开始用技术解决问题,改变世界,技术操作系统就变得至关重要。它通常涉及信息的微处理、存储、文档与进程管理等方面。PC(个人电脑)时代的技术操作系统有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Linux,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安卓、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今天,谷歌的TensorFlow(腾三福)开放平台,被称为AI的安卓系统,谷歌自己和第三方都可以在上面开发各种基于AI的App。

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操作系统包括连接、交互、存储、云端一体化等要素。科大讯飞首席科学家胡郁,很好地对这几个要素做了解释: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万物相互连接,代替了原有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连接;以语音、图像为主的自然交互,代替或者补充了鼠标、键盘、触摸等传统交互;以云存储为主的大数据存储,代替了硬盘、闪存等本地存储;强大的并行计算,代替了执行顺序的技术。

因此,除了手机、PC等多屏端口的操作系统外,还新诞生了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涉及存储、计算、调度(弹性技术,DOCKER)、安全(区块链,确保安全真实)等。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大多是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积累了客户界面端和大数据资产的企业,例如,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脸谱网、苹果、华为,以及生产核心硬件如GPU(图形处理器)的英伟达等。谁会真正主宰未来AI世界的技术操作系统?竞争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你也有可能从挤进一个狭缝开始,参与绘制未来地图。

5. 应用解决方案

这是技术能否实现商业化的最关键环节。通常,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新技术,都有多个应用。早期电的发明,从点灯照明的应用,到今天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无处不在的能源。互联网技术也是从简单的信息连接开始,渗透所有行业,如吃、住、行、医、教、娱等领域,为无处不在的问题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新能量。

今天,AI要想解决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就必须先准备好无数种从技术到商业的解决方案。例如,在B2B领域,如何用AI对癌症做出精准预判和治疗;在B2C领域,如何用AI助力个人创业发展。同时,应用解决方案要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入口平台性的,如苹果的Siri、今日头条等。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大多是商业解决方案的引领企业,它们往往率先采用新技术,解决传统商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GE用AI解决能源效率问题,阿里巴巴用AI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亚马逊用AI解决高效零售配对问题,IBM用AI解决医疗如癌症尖端难题,科大讯飞用AI解决教育单向灌输问题,谷歌和百度用AI解决无人驾驶问题等。在这个模块上,如果你来不及发展技术,最有可能从市场应用入手,在未来地图上圈地。

6. 商业运营系统

商业运营系统是建立在技术操作系统之上的商业生态模式。用技术解决问题,只是商业的第一步,而企业如何用技术解决问题、持续解决问题,并创造竞争优势,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商业运营系统。这是技术商业化最本质和最关键的创新环节,大多数技术商业化的不成功和掉进两个“死亡谷”的悲惨命运(《未来地图》的第5章有重点讨论),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设计“商业运营系统”。

过去,这个系统就是商学院教的“标准商业模式”,但是,自从有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组成商业模式的要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新技术颠覆了原来的商业逻辑和市场逻辑。例如,过去,对客户进行细分是商业模式中的要素,但是,有了AI,它就可以在大数据中自动识别和管理客户。因此,商业运营系统的智能化,就成了AI商业非常核心的驱动力和关键要素,也就是新BOT驱动的解决客户痛点、运营痛点和生态痛点的商业运营系统。

这个价值模块的创造者是所有参与技术商业化过程的创新者。因为,通常创业者或企业家都需要对“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实现收益”设计一个商业运营方案,以获得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闭环模式。学习能力超强的企业组织,能很快从这个模块切入,转型升级后踏入未来地图。

7. 用户场景应用

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市场的新形态。过去,一部手机只要能卖出去,不需要讲究诸如“在什么地方使用”、“如何使用”等问题,因为,手机的功能就是通话。但是,今天,手机需要用来在国外看新闻、在演讲中做翻译,因此就必须能够在一定的环境和场景下,解决更细微的问题。

例如,当使用者身在国外时,就会获得AI关于宽带使用或吃、住、行方面的帮助,在翻译时,手机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话硬件,而是一个交流的伴侣。同样,亚马逊的Alexa音箱、科大讯飞的听见或灵犀,不但是一个家庭的智能管家(帮助节能环保),还可以充当购物向导(让你更高效地消费)的角色,或生活助理(更方便潇洒地实现吃、住、行)的角色。因此,用户场景是设计“商业运营系统”功能和界面的必备要素。

这个价值模块的价值创造者非常特殊,他们不但是企业的创新者,而且还有消费者、供应商等生态成员的参与。因为AI的爆发,共享经济将更深刻地渗透和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可以说,没有用户场景的解决方案,很难完全解决用户和客户的痛点问题。因此,那些对用户界面有优势的个人和企业,可能最能捷足先登在未来地图上开辟新商业。

8. 用户动态数据的循环

这是AI动态价值地图最显著的特点:从用户场景获得的用户动态数据,将成为“喂养”机器学习、“生长”AI智慧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就好像AI的存活需要呼吸氧气一样,一旦没有了动态数据,AI将无法学习,不但不能变更聪明,而且将失去生命;相反,如果有了动态数据的无限循环,就能形成AI“越用越富”的养分原料,并成为为以上七大要素源源不断提高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原料。这个闭环的无限循环,能赋予AI技术和AI商业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果你没有连接数据循环的商业逻辑,很可能在未来地图中有立足之地。毕竟,未来地图是更高纬度的新世界。

我的新书《未来地图》除了给你描绘了这张AI动态价值地图外,还为你提出了技术创新如何商业落地的战略、模式、路径,这些建议和方案,是从多年跟踪前沿研究的观察、积累和提炼,有很多方案能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变成世界级的引领者!如果你对人工智能如何商业化感兴趣,可以深度阅读《未来地图》!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吴霁虹
人工智能商业化专家,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