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亿撬动民资陷阱还是馅饼?

针对市场传闻今年将推7万亿强刺激计划,发改委回应称,具体投资额度目前很难计算,与4万亿相比没有意义,政策的方向是引导民资参与,而非靠财政强刺激。然而,撬动民资是“陷阱”还是“馅饼”? …[详细]

发改委回应不是强刺激的隐情

在经历2008年4万亿刺激后,人们对大规模刺激计划极其敏感。针对市场传闻今年将推7万亿强刺激计划,发改委回应称,具体投资额度目前很难计算,与4万亿相比没有意义,政策的方向是引导民资参与,而非靠财政强刺激。

发改委传递的信息明显,那就是淡化数字、纠偏认知。其实,上述7万亿投资,实则是旧闻重提。在2014年4月份就曝出7万亿大规模投资手笔。所谓的7万亿也是总体部署项目的投资总额,而非一年内完成。按说,发改委亦无必要去澄清。之所以去纠偏认知在于人们对4万亿后遗症仍心有余悸。

有人曾将4万亿刺激计划与凯恩斯的“挖坑理论”联系对比。说的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可以雇两百个人在工地上挖坑,然后再雇两百个人把坑填上。如此一来,既可以带动铁锹工具所需的钢铁、铁矿石等原材料,也能带动工地周边餐饮业等发展。同时,工人付出劳动最终还能拉动消费。

但挖坑所需的钱,是各地方政府大肆举债,也是伴随着M2/GDP比值暴增,生产效率低下,结构扭曲。在“4万亿”后遗症下,包括地方债平台、银行坏账率攀升等问题还未来得及消化,人们普遍认为政府不可能再次“饮鸩止渴”。

基建投资增速基建投资增速

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也一直试图维护去杠杆、调结构的形象。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贡献率上升也反映了政府主动收缩的成果。但是,由于主动踩刹车太猛,导致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远比想象中要糟糕得多。必要的托底之举,显得十分迫切。而基建对于投资拉动见效最快。因此,稳增长当属基建先行。

撬动民资是“陷阱”还是“馅饼”?

问题的焦点是钱从何来?政府不可能再去重蹈4万亿举债覆辙。“这不是新增的大量的财政投入来强刺激”,于是发改委强调,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

然而,历年来就在喊让民资参与进来,中央也下发了包括“新旧36条”等诸多文件,各部委的配套文件更是为数不少,但现实中民资却陷入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惆怅。

去年年底,发改委批复的7个总投资额近2000亿的铁路项目中,其中6个项目全部由地方政府和铁总出资,只有正蓝旗至张家口铁路黑城子至张家口段工程项目吸引到了民资。2011年杭州跨海湾大桥民资从最初的投资额比例高达半壁江山后,降低至不到17%的比例。2005年浙江民企参建衢常铁路,这条号称是首个民资投入铁路干线建设的案例以失败告终,参股民企在两年后因自身效益问题退出。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来源:统计局网站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来源:统计局网站

上述例子或许只是民资望而却步的缩影。但与民资对基建不感冒所不同的是,民间投资近年来增速和占比却迅速提升。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前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6%。而2010年该比例只有50%左右。

显而易见,这种反差反映出基建撬动民资看上去仍是虚幻的馅饼。当巨大的基项目投资包裹着模糊不清的盈利前景,与其说是对民资吸引力较小,倒不如说是,倒逼出来的诸如铁路改革仍然没有触及利益核心。

如果社会资本参与后沦为单一的财务投资,在没有后期发言权的前提下,所谓的7万亿撬动民资更像是个“陷阱”。尽管“陷阱”和“馅饼”只有一字之差,但我们寄希望政府能够在改革过程中触及核心利益真正让利于民。

结语

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垄断只能是温和的渐进式改革,这注定政府欲撬动民资参与基建离馅饼还有段距离。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