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油品质量比降价更急切

国内油价调价窗口将于12月26日24时打开。尽管消费者如期兑现国际油价下跌的红利是大概率事件,但油价下跌红利可能难以持续。 …[详细]

油价下调理论上成定局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不愿独自承担减产责任,其他主要产油国也无减产迹象,供应面整体宽松导致油价仍未有止跌的迹象。按照目前的油价跌势,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十个工作日一调”原则,国内油价调价窗口将于12月26日24时打开。

这也意味着国内油价理论上将迎来下调窗口。根据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计算,机构普遍预期原油价格调价幅度在500元/吨。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37元和0.43元。受此影响,私家车主每月的油耗支出可能下降150元左右。

不过,有了前两次爽约,本周究竟会否如期兑现,最终结果仍取决于政策是否干预。前两次,发改委通过提高消费税对冲了油价下调。但成品税率并非越高就越好,高税率会造成生产结构的扭曲,而且还损害竞争。

经历前两次消费税上调,致使我国成品油税率已升至40%。同时,再次密集调税会令政府承受更大的民意压力。故本轮成品油价格下调兑现概率较大。

但短期的兑现,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此享受油价下跌红利。特别是比起降价,提升油品质量更为急切。

提升油品质量比降价更急切

前两次上调税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理污染。根据排放源清单对各种化学组分来源的分析,北京PM2.5中,机动车贡献了23%的排放量,位居第一位。治理污染的关键就是对症下药。可见,在排污大户下功夫成现实选择。

虽然调整汽车能源结构是趋势所在,但这注定是长期过程。而削减燃油排放控制机动车排放,却又遏制汽车消费。因此提高油品质量不失为治污的有效路径。

其实,与国外相比,我国油品质量历来诟病。即便我国目前最高标准的国V,也与国际汽油标准有较大悬殊。衡量油质量好坏的标准则是构成成份,除了大众所熟知的硫、苯外,芳烃、烯烃等也是重要指标。虽然国V的硫、苯含量与欧V一致,但芳烃、烯烃等指标差距尽显。而与2000年美国汽油标准对比,这种差距更大。国V芳烃小于40%,烯烃小于24%;美国芳烃则小于25%,烯烃小于10%。

芳烃是一种较高辛烷值和高热值的汽油调和剂。但是芳烃燃烧会会导致致癌物的形成,并易增加燃烧室的积炭而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烯烃是比较活泼的烃类,挥发到大气中后因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加速臭氧的形成,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之所以出现这种悬殊,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定法则不同。美国汽油标准则是按照马达法来制定的,而国内汽油标准是按照研究法来制定的。

而除了少数地区实现国V标准外,国IV的标准仍然是我国汽油市场主旋律。因此提升油品质量升级尤为迫切。

提高质量关键在于改革机制

按照以往的惯性,或者发改委制定的优质优价原则,每每油品质量的上升,也是伴随着价格的上涨。这也是为何短期的兑现好景不长的原因所在。一旦政府启动升级程序,预计很可能覆盖掉油品升级带来的价格涨幅。

之所以陷入这种怪圈在于机制出现问题。例如,油品质量标准制定的权力并非真正掌握在政府部门,而是石化行业手中。我国并没有明确的管理油品质量的政府部门。国家标准委是油品标准归口部门,生产检验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则由工商部门负责,而尽管油品质量与汽车排放息息相关,环保部目前没有相关的油品质量监管的权力。

负责制定和管理油品质量标准则为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0)。公开资料显示,该委员会归属国标委,下设有分委员会,专门制定油品规格。TC280的秘书处机构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国石化。而TC280代表席位中,绝多数被石化所掌握。故不难理解,为何提高油品质量这么难!

结语

提高油品质量是治污的必经路径,但提高质量不应陷入优质优价的怪圈,而是破除不合理的机制。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