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缩风险言过其实

汇丰银行公布中国12月制造业PMI,半年来首次低于荣枯线,再加上CPI指数保持在低位,引发通缩担忧。但是,中国真的进入通缩了吗? …[详细]

通货紧缩狼来了?

12月,汇丰PMI指数初值为49.5,不及预期的49.8,也不如11月50.0。半年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显示经济延续下行趋势。

除了PMI,此前公布的11月物价指数也创年内新低。11月CPI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2%,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

相对应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5%,已连续33个月处于负值区间,这主要源于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扩大,油价下跌亦是主要拖累。

以上的一系列数据,加重了业界对中国经济进入通缩的担忧。至于通货紧缩有什么坏处?担忧派认为这代表了总需求的萎缩和造成债务-通缩螺旋的风险,而乐观派则认为一般通缩并无大碍,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增长的必然。

选择物价指数过窄可能误判

通货紧缩是和通货膨胀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原本的含义是指货币量的收缩,后来被广泛接受为是一种一般物价水平下降的现象。

从货币收缩的角度,在现代信用货币扩张的趋势下很难出现;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则需要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前面所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可以从两个侧面反映社会物价水平,但并不能反映一般物价指数。

2005-2006年,业界普遍担忧通缩。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2006年,业界普遍担忧通缩。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用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来判断通缩,可能会出现误判。比如在2005-2006年经济过热前夕,业内普遍担忧通缩,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速从2005年二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低于1%,并在2005年9月出现零增长。

事后来看,当时选取的物价指标可能过于狭窄。因为物价有很多方面,除了消费者物价,还有生产者物价,还有资本品如房子股市的价格。

反面证据:来自GDP平减指数的视角

GDP平减指数为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名义GDP,与剔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GDP之比。由于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所以可以更准确的代表社会一般物价的宏观测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计算出1978年至2013年的GDP平减指数(见下图),以及用季度数据计算出的近似季度GDP平减指数(见下图)。

1998年后GDP平减指数总体处于上升通道1998年后GDP平减指数总体处于上升通道
季度GDP平减指数仍高于前三次低点,是消化2009年经济刺激的结果季度GDP平减指数仍高于前三次低点,是消化2009年经济刺激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1998年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通货紧缩时间点。当初的通缩主要原因是国企改革等结构性变革因素,以及98年之前对通胀的治理的延续。此外,1998年还是一个物价水平发展的分水岭,在1998年以前物价波动较大,而从98年至今物价波动较为稳定。

继续观察,即便经过2008年的大幅下滑,从2000年至今一般物价水平也总体保持在一个缓慢的上升通道中,目前处于0~5%的温和通胀水平。并且,主要的时间段内的问题是CPI低估了通胀风险。

用季度的GDP平减指数可以进一步看出,目前的物价水平增长率确实较之前低,但仍高于98年至今的3个低点。并且,和此前低点不同的是,2009年经济刺激带来了过高的产能投入和物价水平高位回落,是供给层面的冲击。

若中国能消化这个供给冲击带来的物价回落,这应该被看成一种良性的通货紧缩。

结语

中国目前物价水平处于低位,但总体看来仍处在一个缓慢的上升通道中。和一般担心的通缩反映了总需求萎靡不同,这轮物价低位是消化2009年经济刺激导致的供给冲击的结果。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