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后钱往哪儿去?

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如何?当融资结构“遭遇”利率市场化,直接间接融资占比又会如何变化?利率市场化后钱往哪儿去? …[详细]

由于制造业去杠杆、贷款利率居高不下,10月我国信贷融资继续回落。当前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较高,信贷规模制约投资与经济增速。这让我们在思索央行如何降低贷款利率的同时,也需要对我国当前的融资结构进行思考。当融资结构“遭遇”利率市场化,直接、间接融资如何变化?日本、美国的经验又有何启示?本文将一一道来。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迁:理财崛起,非标驱动

我国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总体保持上升,从09年的10%上升为14年的35%左右,意味着我国的融资结构正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我国直接融资中很大一部分由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组成,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较低,意味着近年我国直接融资的上升更多由表外非标融资所驱动,而这又与理财的崛起相关。

美国利率市场化与融资结构变迁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70年放开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利率开始,到1986年正式取消所有存款利率结束,期间历时16年。

1970年利率市场化前,由于金融脱媒加剧、银行存款流失,美国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16年间,高存款利率促使资金回流入银行,信贷规模增加,间接融资占比从16%上升为23%左右。1986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直接融资占比再度上升,2000年后稳定在88%~91%左右。目前美国股权直接融资占据绝对主导;这有利于新兴行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宽货币环境下促成了美国的股债双牛。

日本利率市场化与融资结构变迁

利率市场化前,日本间接融资占比高达70%,且保持上升态势。利率市场化第一阶段内,间接融资占比下降,直接融资占比上升;第二阶段内,贷款利率放开、银行信贷规模提升,间接融资占比在1989年左右小幅回升。1994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直接融资占比迅速上升,间接融资下降。2014年日本非金融企业部门直接融资比例为61%,间接融资比例为39%,信贷地位下降,企业融资以债券融资为主。

对我国启示:发展直接融资是长期趋势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与基准利率挂钩,存款回归普通货币类资产,直接融资逐步取代间接融资是长期趋势,这有助于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但是否带来股市牛市仍取决于融资结构是以债券为主、还是以权益为主。

过去我国企业过于依赖信贷间接融资,金融资源在企业间配臵不均,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新兴行业崛起较慢。14年以来,我国新增社融总量中企业债券占比为14%,股票占比为2.5%,对比占比60%左右的信贷融资,前两者提升空间很大。从最新的10月社融数据来看,尽管信贷与非标融资均萎缩,但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例稳步上升。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中后期,等到理财收益率下行后,会有更多资金转向资本市场;非标融资受限使得直接融资方式可重新回归债券与权益,此时发展直接融资可谓具有“天时地利”。不仅有利于经济转型、解决我国金融资源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的错配,还可以缓解贷款利率高企带来的投资不足压力,并有望推动股债的牛市轮动。这不是一个最坏的时期,新的机遇正在孕育。

结语

利率市场化后信贷回归大类资产,给予了直接融资发展天然的土壤,而推动股债资产轮动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股权融资比例。(本文作者系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