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落后经济的诅咒

近段时间,埃博拉病毒从遥远的科普读物中跳入现实世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对经济发展影响角度来讲,严重传染病往往来自穷国,也对穷国伤害更大,对富国而言则冲击较小。 …[详细]

城镇化角度:落后地区爆发可怕病毒的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本月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最近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导致826人死亡,比上次报告时的729人足足多了近百人;从7月28日至7月30日3天内就有超过50人因感染这种病毒而死亡,病毒的蔓延速度超过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遏制疫情的速度,关于疫情有可能失控的怀疑有所升温。

从慢性的艾滋病到烈性的埃博拉,近代这些严重的传染病多出现在热带地区的穷国,背后有多重原因。从医学的直接原因来看,是当地人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和接触病毒原宿主如果蝠、猴子较多等,但背后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的落后。

从地球气候对人的适宜性来看,温带地区显著优于热带和寒带地区,不同温度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和气候适宜度有较高相关性,温带的富裕国家更多,寒带和热带较少。

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从原始的自给自足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需要生产和交换,从而离开熟悉的部落、村庄和农场而为陌生人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人口的聚集,从而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城市中的流行病往往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人通常拥有相应的抗体。而西非地区经济社会极为落后,人们分散的居住于不同的部落,当地人接触可传染人的动物病毒概率加大,而人类往往没有相应的抗体,疾病爆发呈烈性特征。

当然,除了经济原因,文化的因素也可导致接触动物,如SARS事件就和广东当地人食用果子狸有关,另外鸟类带有的禽流感病毒也可在迁徙过程中传播到城市,但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和疾病防控可一定程度减轻威胁。

爆发埃博拉病毒的西非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爆发埃博拉病毒的西非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通过影响储蓄率作用于经济

传染病作用于经济主要是影响劳动力和储蓄。传染病可致人死亡和失去劳动力,直接减少社会劳动力供应;其次,烈性传染病一方面引发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强防御性的储蓄动机,从而影响投资和经济发展。

对于人口的例子,在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使得欧洲人口减少一半左右。但主流的看法认为,欧洲人口的减少使得土地空置,无主地的产权变得容易界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平均工资提高,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消亡。

所以现在看来,黑死病对欧洲经济长期来看是好是坏,由于历史久远和数据缺乏而难下定论。在近代,传染病的流行时期经济统计也相应发展,传染病的经济后果有了一定的数据依据。

1918年,全球大流感使得美国死亡人数达到67.5万人,且多为劳动力年龄段人口,占当时美国人口的0.66%,导致当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11.8岁,对随后的人口增长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2002年9月,美国两位学者进行了对经济影响的测算,以分辨1918年的流感对1920~1930年期间1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结论是流感导致的死亡率每上升千分之一,其后10年的平均年经济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

为什么?两位学者认为有一半以上原因可解释为储蓄率的提高。由于疾病的恐慌效应超过了致死效应,使得未患病家庭增加防御性的储蓄,从而提高了资本存量和投资率,推动了经济增长率。

中国在2002~2003年爆发SARS,2002年当年GDP增速为9.7%,但随后2003年~2008年GDP的平均增速超过了15%,这虽然主要源于中国加入WTO后强劲出口的增长,但也可以看出,爆发传染病对后续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

从SARS爆发之后的居民储蓄率来看,2002年当年城镇居民储蓄率下降,但随后数年年城镇居民储蓄率持续增加,这一方面来源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方面也有恐慌效应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农村储蓄率却没有这个趋势,有可能与人口迁移至城市有关。

2002~2003年SARS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持续增加2002~2003年SARS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持续增加

疾病后穷国更穷,富国可能更富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几乎都可以归结于外向型出口经济导致的收入提高,储蓄提高,投资提高的良性循环。故传染病爆发后导致的预防性储蓄率提高,反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对于穷国来说,故事可能完全不同。对经济落后国家而言,由于收入低,储蓄率自然不高,而传染病会在使得劳动力水平下降的同时,增加患病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普通家庭毫无储蓄可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也无从谈起,这就是非洲国家目前恶性循环的现状。

非洲贫困率问题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虽然日均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比例由1996年的58%降低至2010年的48%,但此类人口数量依然从2000年的3.7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4.1亿人。获得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为31%,人口预期寿命仅为55岁左右。

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相比于埃博拉病毒,慢性的艾滋病对储蓄率的影响更为严重。艾滋病从感染到死亡的时间在几年到十几年之间,一方面损害了患者的生产能力,一方面使得患者需要花费大量开支来治疗,从而显著降低储蓄率,同时患者还需要家人和医疗机构来照顾,这也需要消耗资源。

对于富国而言,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力超过增加储蓄和投资。在医学领域的一个明显案例是,在1918年全球大流感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人口寿命增加,长期劳动力增加,推动了经济长期发展。因此,传染病对发展中国家和富国的影响,要比穷国更加正面。

值得注意的是,富国的科技水平之所以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存在高科技交易的市场,从而满足可盈利的需求,而并未针对所有需求。从目前来看,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主要集中于落后国家的病毒,全球医疗机构倾向于低成本的控制疫情,而非高成本研发疫苗。据报道,世界银行近期承诺,在接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出现埃博拉感染的三个西非国家提出请求后,将拿出至多2亿美元紧急资金,帮助以上三国抗击这种致命传染病。

结语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最实际的选择,要长期摆脱埃博拉病毒的魔咒,发展经济是根本性的办法。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