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乱局拷问中国冒险找油模式

愈演愈烈的伊拉克乱局正成为国外石油企业的一大威胁。中国作为伊最大外国投资者首当其冲。战乱可能令中国石油企业受益,但不稳定性也为中国冒险找油模式增加不确定性。 …[详细]

伊拉克乱局威胁油企安全

伊拉克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刚刚攻克北部石油重镇摩苏尔,库尔德人也借机控制了石油资源丰富的基尔库克地区。伊拉克石油工业正面临威胁。

作为中国第五大原油供应国,伊拉克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日益紧密。去年,中国从沙特、安哥拉和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从伊拉克进口原油的增长则高达50%。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伊拉克均有布局。中国已成为占有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三桶油”在伊拉克占有的石油储量超过三成,伊拉克危局也引发人们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担忧。

“三桶油”能否在乱局中受益?

战乱会加剧风险,在外国石油公司纷纷撤出伊拉克的情况下,可能令中国石油企业受益。但高收益所伴随的高风险,令这种美好预期蒙上阴影。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中国几乎不从伊拉克进口原油,战后中国从伊拉克进口原油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100万吨,跃升到2013年的2351万吨。

五年前伊拉克刚刚开放油田开发就获得中国大笔投资。仅中石油就获得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三大油田的开发合同,中海油获得米桑油田群的开发合同,中石化也通过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拥有了库尔德地区的石油开采区块。

中国目前已确立了伊拉克最大外国投资者的地位。这得益于中国国营企业可以在较低盈利水平下承担更大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合同多为服务合同,即石油的定价和流向均由伊拉克政府决定,企业只能从石油增产中获取一些“辛苦钱”。

以鲁迈拉油田为例,根据协议,中石油只有在6年内将原油日产量提升至285万桶以上才能获得回报——超出定额部分每桶2美元。与动辄每桶上百美元的原油价格相比,收益微乎其微。

伊拉克动荡局势对中国石油企业意味着机会。2013年底,中石油收购了埃克森美孚持有的伊拉克西古尔纳-1期技术服务合同25%的权益,得以进一步巩固在伊拉克的地位。

不过伊拉克持续不稳定的局面已经给其他国家石油公司非常紧张。由于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国外油企纷纷从伊拉克抽身。日前,出于安全考虑,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已退出伊拉克石油项目,而埃尼公司也表示将要退出。对于中国石油公司而言,继续在这里冒险,能否收获超额的收益令人怀疑。

冒险找油模式再思考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在别人恐慌时贪婪,三桶油在其他油企退出伊拉克时扩大在伊布局,不折不扣是一种冒险。尽管伊拉克局面出现稳定可能为三桶油带来超额收益,但这种可能性随着伊拉克日益混乱的局面越来越降低了。

中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处境凸显出中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尴尬地位。即要想进入国际上游市场同美欧能源巨头竞争只能承受巨头们不愿承受的风险。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观。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3年中国石油需求仅增加了3%,不到2010年增幅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对石油的需求正在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欧美和日本经济仍在复苏之中,购买需求下降,全球石油需求正在趋缓。即使中国石油企业不在伊拉克经营,该国很大一部分石油产量也将流向中国市场。

新的石油供求关系将缓解中国对石油的饥渴,中国石油企业应该重新考虑布局海外的风险与收益。

结语

冒险找油凸显中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尴尬地位,随着伊拉克地区的乱局持续以及石油需求放缓,这一局面有望改观。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