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专营制度超过两千年 曾是财政主要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实施食盐专营最著名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宰相管仲在齐国的经济改革中就创立了食盐专营,齐国政府明确规定食盐属于国有,但在生产上实行官督民产,规定百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煮盐;最后齐国政府设置盐官,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
食盐专营使得民间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此后管仲的食盐专营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营制度的滥觞,后世因此尊称管仲为“盐宗”。2700年后的今天,现行食盐专营制度的核心仍未有实质变化。
从秦朝到汉朝初期,政府和私人都可以制造贩卖食盐。由于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汉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不愿出钱打仗,汉武帝因此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食盐专营的本质是食盐官营,因为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自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食盐专营通常是强势政府控制财源的绝佳方式之一。
自唐朝起,盐利收入已经超过全国赋税的一半,北宋时期,盐利更是占到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仍有一半来自于盐。
食盐专营不符合现代 中盐是专营唯一受益者
历史上,实行食盐专营是为了税收,食盐在历史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现在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专业分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盐带来的税收在政府税收里面的比例已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实行食盐专营,政府对此的解释为平衡盐价和保证加碘质量。
目前,中国在食盐批发领域形成了从中国盐业总公司到各省级盐业公司的垄断体制。垄断销售企业的利润十分丰厚。
盐生产企业一般以500元/吨的价格卖给食盐公司,而最终到达消费者的价格一般是3000-4000元/吨。通过食盐专营,从车间到市场终端,价格提高了近十倍,暴利程度可见一斑。
食盐专营的弊端之一是盐价不仅高,而且质量低劣。制盐企业按中盐公司的计划指标生产碘盐,消费者购买时没有选择余地,不得不被动接受加碘盐。这使国民健康出现新问题,不论是碘充足地区还是碘缺乏地区都出现碘摄入过量的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报告显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加碘盐中,碘含量一般在每公斤20至50毫克,中国人每天的摄碘量达200至500微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200微克/天安全标准。这会诱发甲亢和甲状腺结节,不利于身体健康。
食盐专营制度改革进程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食盐和烟草是目前中国仅剩的两个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行业。
当下,盐业管理的政府职能与盐业公司的生产经营职能合二为一,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盐的卖盐,卖盐的管盐”。政企合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监管力度可想而知。
此次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意味着食盐批发许可证和食盐准运证可能也将下发至省级政府。食盐专营体制还没有变,未来需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从长远看,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推进,盐务局与盐业公司“政企合一”的局面将被改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盐国家,产量已达到全球总产量的1/4,从2006起就一直是世界产盐大国之首。食盐供应不再匮乏,这使得食盐专营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取消食盐专营将使得食盐从管制商品回归其调味品和快速消费品的本质,这能让生产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不同种类的食盐供不同地域的消费者购买。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国民碘过度疾病的发生。
在目前的专营制度下,食盐没有知名品牌,盐的品质保证依靠国家信用背书,消费者对盐品牌认知度低。取消食盐专营后,生产企业将会提升自身品牌,加大品牌营销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盐业的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