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泸州老窖5亿存款不翼而飞,连封包放保险柜的票据也不见了,成了一堆废纸,银行最近发生的事还真是让人担心啊。还记得1月26日引得小散心惊肉跳的千股跌停吗。往事不堪回首却又历历在目:当天大盘以2749点收盘,创13个月以来新低,超1500只个股跌幅在9%以上。于是愤怒的市场开始寻找“替罪羊”,农行39亿票据失踪案成功担责。用专业又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利用票据从银行套出来的钱投入了股市,结果在股灾中赔的连渣都没剩,银行的钱还不上了,于是乎银行们都冻结了手里的票据,斩断了股市的流动性,股市恐慌情绪上升,发生踩踏。

当然了,一切都是马后炮,股市暴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过农业银行39亿票据失踪案的确震惊不小。据报道该案已经惊动了国务院,不仅因为涉及金额巨大,还是因为票据融资是民间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条票据融资产业链上掺杂着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上游牵着企业、个人,中间是各种票据中介、掮客,下游拉着各种违规操作或放任违规操作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甚至信用好的大银行等。那这条产业链究竟怎么运作的呢,MM给各位细细讲来。

票据是个神马鬼

票据主要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银行给钱的就是银行承兑汇票,企业给钱的就是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见票即付(钱),票据的最长期限为6个月。票据市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的诞生起初就是为了解决贸易双方企业信任问题的支付工具(带融资功能),最后被玩成了中小企业的纯融资工具。下面MM介绍下票据的使用流程。

票据的使用流程

环节一,开票:比如,A公司向B公司购货,约定价款100万元,但暂时没钱,想赊账。B公司资金不紧,可以接收赊账,但跟A公司不熟,不确定A公司未来会不会如约付钱。但A公司的开户银行C非常了解A公司,知道他信用好。因此,A公司就向银行C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S,然后把这张票S据交给B公司,到期后,B公司就可以拿着票据S到银行C申请兑付那100万元。由此可见,银行C是见票即付的。

环节二,贴现,也叫直接贴现:在票据S到期前(比如还剩3个月),B公司突然发现自己钱不够用了,怎么办,于是B公司就可以先把票据S“卖”给另一家银行D,提前拿到资金,这就是票据贴现业务。当然,银行D会收取一定利息,比如贴现利率为年化6%,100万元的票据,3个月的利息为1.5万元,因此B公司贴现只拿到了98.5万元。另1.5万元是作为利息付给银行D了。对于银行D而言,则相当于以票据S作为抵押放出98.5万“贷款”,在票据S到期后,银行D可以拿着这个票去它的承兑行C要钱,当然也是见票即付。所以贴现业务是银行间的授信关系,信用水平自然要比企业高。

环节三,转贴现:如果贴现银行D也和B公司一样,突然要用钱了,那么也可把票据S再次贴现给其他银行E、F、G等,这就是转贴现,转帖的交易对手只能是银行。另外,某些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把票据贴现给央行,就是再贴现。

需要注意的是,转贴现分为两大类:一叫卖断,就是我把票给你,从此以后这票跟我没关系;二叫回购业务,即银行D把票给了银行E做抵押,但是D跟E约定,在票据到期前的某个时间以某种利率,D再把票给买回来。这就叫回购。回购式分为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在该案例中,资金方E就是买入返售或者逆回购;出票方D就是卖出回购,或者正回购。

银行为何有动力开票呢

上述正文说的貌似银行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啊,银行为何有动力给需要钱的企业开票呢?首先,银行在开票时,要收不同比例的保证金(视企业信用而定),某些信用不佳的企业,收取的保证金比例较高,比如50%,甚至100%。这些保证金计入存款,成为一种银行揽存的利器。其次,企业拿到票据,可以找别的银行贴现成资金,不占用开票行的信贷额度。相当于开票这个动作,对开票行来说,一方面是拉了一笔存款,另一方面又给了企业表外授信(不占用本行的信贷额度)。要知道银行的贷款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每年央行都有合意贷款规模,之前还有存贷比例的限制,并不是银行想贷多少就能贷多少的,而银行为了赚钱所以想了很多办法,变相的来贷款。

举例来说,比如A公司想借贷2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找到银行,银行说:我们没信贷额度了!但你只要存200万元,我可给你开个400万元的票据,你拿去隔壁那家银行贴现,可拿到388万元。A公司一算,这相当于只贷出了188万元(388-200),到期后还得200万元,所以相当于利息是12万元,年化利率就是12.8%(12/188*2=12.8%)。所以想想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多高。此外,银行还要付给银行一定的承诺费、中介费等。银行最开心了!首先完成了200万元的存款任务,又赚取了一笔承诺费(中间业务收入也有考核指标),还不用占用自己的信贷额度。

银行玩的挺好,为何还有票据中介呢

照以上说法,不管企业借款的成本多高,银行自己玩的挺开心,为何还需要票子中介呢?其实,票据中介不仅是客观的存在,还玩的风生水起,据一位杭州的票据掮客介绍,“我的团队控盘50个亿”。那票据掮客们为什么存在,都怎么玩呢?①因为票据业务必须是要有真实贸易的,申请票据时要备好一系列发票、货单等单据,用来证明这张票是有真实贸易背景的。A公司原本是想找银行申请流动性贷款,还没有贸易事项。于是,他得找到票据中介,伪造出一系列单据来。当然,要给中介一笔费用。

②有哪些银行有信贷额度,哪些已经没有了,这些信息企业是不容易掌握的,但是票据中介们知道,而且企业忙于经营,又急于用钱,无暇寻找合意的银行,所以就又交给票据贩子了。票据中介们把企业手里的票据都收走,他们直接去和贴现银行对接。而且很多时候,由于不同的银行的信用问题,信用好的“宇宙大行”如工农中建交,不会给城商行、农信社等基层金融机构转贴现,只跟股份制银行做业务往来,所以票据中介会先到股份制银行贴现,然后再让股份制银行与工农中建交这些资金充裕的大银行去贴现,这些股份制银行就是俗称的“过桥行”,这中间都需要中介的疏通贯联。如媒体爆料,在农行票据案中,宁波银行就充当了农行和民生银行的“过桥行”,这中间都少不了中介的穿针引线。

③当然,票据中介的玩法不止这么简单。据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其文章中介绍,票据中介可以借一次高利贷,作为“启动资金”,收一堆票据,向银行做短期卖出回购,实现套利。原本,和银行做了卖出回购后,即收回了启动资金,还掉高利贷。但是,中介也可选择重复上面的动作,拿这资金继续收票,继续卖给银行。理论上,中介可以做很多次。

④还有更危险的玩法。票据在银行间转来转去,信誉较好的银行比如农行,可以不用抵押票据就拿到钱。也就是说农行信誉较好,出资银行不需要看见票据实物,只需要有盖有农行印章的合同清单就行,票据也不需要运送到出资行去抵押了,留在农行的保险柜看管就行了,于是票据部的人用一包报纸,将39亿的真票替换出来,卖给串通好的中介,再由中介拿去炒股或放高利贷等。遗憾的是,万一放高利贷没收回来,或者炒股亏了,到期后,中介没有钱把那捆“票据”赎回了,于是对方银行要处置这票据。但他们打开这一捆后,发现里面是一堆报纸。也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开票银行、贴现银行、票据中介都在吃肉,只有企业是不停割肉。

就这样,票据融资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风险都在加剧,一环出错导致整个链条产生兑付危机,所以国家也下定决心整治混乱的票据市场,据悉,五大行的票据业务因为自查都停顿了,银监会也于去年底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严查票据业务的不审慎行为。央行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金融机构票据融资规模为4.64万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接近5%,但若加上重复买卖,真实规模远远不止这个数。如此巨额资金无法兑付,银行又冻结了票据流动性,这一收一紧,市场能否承受得起这数万亿的流动性枯竭?

当然了每一起事故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起农行票据失窃案,不仅是票据中介和银行内鬼的作祟,暴露的还有各种制度性问题。还用王剑的话总结,首先是银行各种奇葩的考核规定,包括合意贷款规模,对业务人员存款量、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的考核,以前还有存贷比的考核,活生生把票据这种带融资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玩成了纯融资工具,功能严重异化;其次是操作环节中需要手工处理,并且有中介参与,存在监管漏洞,套利模式逐步向高风险升级,甚至演变成违法犯罪。

【本文为浮世系列栏目第108期】腾讯财经“Miss Money”栏目出品 欢迎关注栏目微信(ID:missmoneytf 或 扫描右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