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遭遇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袭击,北京多处出现“爆表”现象。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网数据显示,京西南区域点在11月30日18时左右,PM2.5达到当日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截至12月1日8时,该区域点过去24小时PM2.5均值为745微克/立方米。

事实上,中国北方地区陷入严重雾霾包围已达一个月之久。11月初以来,京津冀地区长时间笼罩在重霾之中。进入供暖季后,京津冀及东北地区PM2.5持续爆表,期间沈阳一度全市PM2.5均值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这一数值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空气标准“日平均PM2.5低于25微克/立方米”高了55倍。

深陷雾霾的你,也许在无比憧憬国外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实际上,即使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拿什么来治理空气污染,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那么外国是如何治理出蓝天白云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迄今为止,全球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有“八大公害事件”,这其中有五件都由大气污染引发的。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发生“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部着许多重型工厂,外排的工业有害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粉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综合影响,其中毒症状为咳嗽、流泪、恶心、呕吐,一周内有几千人发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的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的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该事件就是后来著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小镇发生了“史上最可怕污染灾害”。该市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当年10月,多诺拉镇持续大雾,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O0人突然发病,其中20人很快死亡。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9日,由于冬季燃煤、工业排放量大,加上持续几天的逆温,二氧化硫、烟尘等颗粒物聚集在伦敦上空,整座城市被笼罩入黑暗的迷雾,导致约12000人丧生,患病者不计其数。此外,1952年之后,伦敦也多次发生烟雾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在日本东海岸的四日市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哮喘事件”,该事件是全球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该市自1955年以来,相继兴建了3家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其周围又挤满了十余个石化大厂和一百余个中小企业。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

各国污染成因各不相同

不同国家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工业结构等不同,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也各不相同。实际上,各国公众和政府对雾霾等空气污染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都是伴随着问题的严重性一步步成熟的。刚开始时,公众对大气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雾霾等大气污染面前,许多国家均采取了包括立法保障、制订战略和计划、分阶段治理等在内的各种方法来应对:

立法保障

为了应对伦敦严重的大气污染,1956年英国颁布了全球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他们又颁布法令,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立烟囱。

日本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依法推进大气污染的治理。2000年,日本修订的《关于确保都民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例》明确规定了出现严重空气污染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向居民通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污染,呼吁使用符合标准的燃料和减少煤烟、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并呼吁减少驾车出行。在大气污染严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时,政府要公布污染区域,发布“大气污染警示”等。

污染源分类综合治理

欧洲除在交通运输领域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外,还在工业排放、能源、居住方面也采取了应对措施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瑞士也根据不同污染在道路交通、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施工机械与设备、工业设备与生产流程、农业等领域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

市场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

一些国家实行了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管。1993年,经美国环保署批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开始实施全美第一个、也是世界上首个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计划,允许企业买卖排放配额,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

重视绿地建设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大量树木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加强绿化也是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

美国:给民众锻炼建议

当污染较为严重时,美国官方网站会要求民众控制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以此来减少身体损害。此外,媒体还劝告民众不要在繁忙的马路附近锻炼,不要在室内抽烟,减少使用蜡烛、烧木头炉子,以控制室内污染。

英国:大力推崇绿色交通

英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另一大法宝就是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在坐地铁。

国外政府经过长期的努力,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在为大气污染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给所在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蓝天。我国当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雾霾等大气污染形势,政府及社会都应应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带领中国从“雾霾”真正走向“无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