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进入到“高质”的新阶段,未来哪些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多年辉煌成就的背后隐性的风险正在累积,超发的货币、激增的地方债务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灰犀牛”?中央政府打破对地方债务兜底的承诺又会对地方的债务平台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听他讲解未来中国经济如何破局。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进入到“高质”的新阶段,未来哪些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多年辉煌成就的背后隐性的风险正在累积,超发的货币、激增的地方债务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灰犀牛”?中央政府打破对地方债务兜底的承诺又会对地方的债务平台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听他讲解未来中国经济如何破局。

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是质量不是数量

姚景源:我们在过去二三十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那我们现在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应当说我们的目的已经实现了,我们现在走向小康,开始走向全面小康,所以今天人民群众他们需求的角度看,他们已经不是在满足温饱,解决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这样一个日益增长的需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同样,我们也不再是落后生产力了,就是我们现在诸多的领域都是世界第一。我们是什么问题呢?我们是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是比较的不平衡很不充分的矛盾。那么从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中国经济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要由过去的那种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因为中国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问题,也不是个速度问题,我们是增长质量问题。

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需要依靠创新和内需

姚景源: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过去二三十年,就是我们在这种高速度增长的状况下,我们增长的动力,主要是三个大量投入。第一个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第二个大量的资源投入,第三个就是大量的劳动力投入。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这三个大量投入,现在确实我们都遇到了问题,就是不可持续。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这三个大量投入,现在确实我们都遇到了问题,就是不可持续。比如说大量的资本投入,大家知道它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而且大量的资本投入,又是我们整个深层次上,我们潜在的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在加大。大量的资源投入,导致我们高能耗、高物耗。我们过去在高速增长情况下,那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然后接着就是高污染,大家也知道我们的环境,也是不堪重负。

2010年-2016年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

2016年世界各国单位GDP能耗比较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人口红利发生变化了,我们现在劳动力的成本急剧上升,所以我们现在最困难的应当还是劳动力的产业。那么显然的话,过去在高速增长状态下,二三十年,我们这三个大量要素投入,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它不可持续。所以我们怎么办呢?就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这个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得让创新来替代这三个大量投入,就是让创新能够成为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特别是高质量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所以这种状况下,我们看到了我们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依赖出口,但是大家知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把我们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要是放到外需上,那个风险很大。我们看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形成了这种充满生机的局面,创业创新,高新技术。我们看今年这一年,我们现在到了年底,你再来看,应当说今年一年,比如说我们工业。我们工业虽然增长6%这样一个状态,略高一点。但是其中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我们是超过整个工业增长水平的速度一倍以上。我们看在各个领域,创新都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动力,而且技术进步是在不断的推动我们的这个时代,所以你说国外评说中国的新的四大发明,就是我们中国现在整个经济的动力,越来越由过去传统的依靠大量要素的投入,我们转到创新。

所以你看从1998年开始,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就是全世界一有问题,他们一感冒、一有病,我们下面就跟着咳嗽,跟着发烧,就是我们对外依存太高了,我们不能够把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经济放到外需上,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扩大内需。那么什么叫内需呢?就是投资加消费。但是我们在过去内需上,我们也是更多的依赖投资,大家都知道。当然大量的投资,也为我们中国经济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说我们现在高速公路世界第一,高铁世界第一,所以回过头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投资时代,依赖它拉动经济,我觉得当时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其实在内需上最根本的,我们讲就是消费,就是要扩大消费。这个消费是不断升级,那我们现在讲消费,我们过去一讲消费就是吃和穿,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的温饱和基本的需求。

2009年-2016年高铁运营里程数

2011年-2015年高速公路里程数

但是现在我们到了美好生活,消费要升级,也就是说在美好生活下这个消费,它不单单包括人们的物质消费,还包括精神文化消费,所以你看现在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康,这一系列的产业,新的产业都在迅速的兴起。所以中国经济,我觉得无论是明年还是在今后,我觉得消费它会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高质量增长的最基础的这样一个力量。

2009-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

2009-2015中国电影观影人次

货币超发:16年广义货币激增10倍

姚景源:我觉得防范风险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的话,应当说我们由于过去,我们比较长时间的是靠刺激需求,然后靠一个增长速度去求得发展,所以这样的话,我们看一方面确实有成就,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累计了风险。比如说我们看到这种刺激需求依靠发票刺激需求,政策的边际效应是在递减的。

M2与GDP历史数据

而且我们看也累计了风险,比如说我们讲M2广义货币,这个数量,我们2001年的时候才15万亿,我们到去年年底干到155万亿,就是我们的十多年期间,我们广义货币的数量增加10倍。经济当中还有一个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公式了,就是广义货币M2的数量比上经济总量,那我们去年的广义货币数量是155万亿,经济总量74万亿,155除以74是2倍,就是我们广义货币的货币是整个经济总量的两倍。超过美国,超过欧洲,显然这些都是风险,所以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什么叫中性呢?就是既不扩张、也不收缩,也不紧缩。但是我理解,更多的还是要和过去我们扩张,应当有所区别。

地方债三年翻番:政府借钱时就没有想好怎么还

姚景源:地方政府债务,到现在大概是165900亿这么一个总量。165900亿这个总量来讲,应当说没有问题,就是说从经济学角度说,从国际上讲,就是一个国家债务量,和它整个经济总量,包括和财政收入这个比,它是有一个安全线,我们还是在安全线之内。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有这么三点。第一点就是增长速度过快,我们这个地方债务基本上是每三年翻一番,就是增长速度太快,显然这是风险。你要不加以遏制的话,那你再这么滚下去这个事情就大了。第二个话,我觉得就是说,当然我们是极个别的了,地方政府它借钱的那天,他就没有想好怎么还。

你说你借钱的时候就没有想好怎么还,甚至根本就不想还,这不叫风险吗?还有一条,当然这更是少数的地方政府,他有借的钱,他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无效工程,所以显然的话,我们对这块,我们要加以让它能够保持一个健康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要防范它的风险。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

中央拒绝兜底地方债务有助于规避风险

姚景源:这个有非常大的约束力,因为原来地方政府他们觉得这种融资借债,最终的话他们觉得都是由中央政府在那儿体它撑着。我也在地方工作过,我也担过地方政府的地市的主要领导,所以我们那时候也借过钱。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确实觉得,反正我借钱不怕,因为我有中央政府在那儿。但是现在看,就是说中央政府明确的讲,我对你地方政府的债务,我有一系列的规定和约束。这样的话,我觉得有助于我们地方政府,在融资融债方面,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规避风险。当然这件事情来讲,我觉得关于规避地方债务问题上,我觉得要和整个财政的改革,应当把它结合到一起。比如说我们能够更好的来分清地方的财权和中央的财权、事权等等这一系列。

2011年-2016年上半年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有息债务规模和增速

2018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好于以往

姚景源:我觉得明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讲是一个内外条件都很不错的这样一年。首先我们看外部,外部就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应当说整个世界经济是复苏缓慢需求不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那么应当说从2017年开始世界经济复苏开始向上,所以我们现在看整个世界经济,包括美国、欧洲,包括日本,包括我们讲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巴西、印度,应当说总体上看,整个世界经济在2017年它是一个复苏这样一个状态。2018年显然这种好的这种外部的环境和总体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说现在美国加息、减税,比如说我们的一些个地缘政治的不稳定等等,还有很多风险,很不确定性。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2018年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它会好于我们前几年。

那从我们内生来讲,就是自身来讲,应当讲我们从2011年以来,我们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行的态势,我们在今年一年,我们可以讲它已经被遏制住了。就是大家知道,我们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英文字母L型,大家最担心的是L型的这一竖,竖到什么时候横过来,我是想2017年应当讲稳住了,横过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自身也具备了一个由这种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所以这样的话,我觉得2018年应当说它是中国经济增长,我们恰恰又逢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的一年,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这样一年,也是我们能够取得一个更新的良好成就的一年。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