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央行行长易纲答记者问:传递了4个金融信号

[摘要]在货币政策方面,重在体现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表明央行在未来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时将增强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固守已有政策模式,推动货币政策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现实金融经济运行实际。

文/莫开伟(知名财经作家、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1月9日,央行易纲行长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等方面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中央电视台记、经济日报记者等媒体的联合采访。

纵观此次易纲行长记者问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传递出了较多的金融信号,这对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都将带来重大利好,也让全社会对我国金融运行充满了新的希望。总结起来,就着重传递了四重金融信号:

在货币政策方面,重在体现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表明央行在未来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时将增强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固守已有政策模式,推动货币政策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现实金融经济运行实际。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各地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且由于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高度融合,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向带来较大的影响,这本身要求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应随时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根据经济金融变化动态调整货币政策,做到未雨绸缪,不能让货币政策滞后。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一劳永逸的货币政策有时会对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制约,灵活调控货币政策,在保持货币总量前提下,适当调整,保持时松时紧和松紧适度也应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一种操作常态。尤其,货币政策不能僵化呆板,不能脱离客观经济实际,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对改善金融经济运行环境起到根本性作用。由此,央行今年初即推出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口径,全面降准一个百分点,1月下旬将实施首次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等,这种调控工具相互交替使用的过程,今后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有节奏和力度。

在货币投放总量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今后央行会准确把握适当的度,既避免“大水漫灌”、又消除信用过度紧缩等现象,确保货币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同时,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央行未来将采取措施从资金供给端解决融资制约问题,给银行机构创造更多的融资工具和提供融资可能。而且,为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将改变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任务、强压式的信贷投放模式,变金融机构被动信贷投放到主动信贷投放,真正夯实货币政策微观传导基础,央行将与财政部门、监管部门共同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免征利息收入增值税、提高部分监管指标容忍度等也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常使用的工具。

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央行将着力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推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综合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实施精准滴灌;用好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工具等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实体企业信贷投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财政、税务、监管等部门共同出台联动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实体企业信贷支持的激情和兴趣,最终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央行仍将充分利用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身份,发挥主导和牵引作用,牢牢把住关键部位、重点环节的金融风险问题。从未来看,央行将着力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着力点放在四方面:持续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推动产能出清、债务出清、“僵尸企业”出清;防范外部不确定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投资场所;重点防范引发金融风险的突发事件,主要是防范各种“黑天鹅”事件,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加强对社会金融监管,推动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营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良好氛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clementsu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