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新东方论坛佟新对话刘嘉: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2018年11月24日,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聚焦“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旨在唤醒父母更健康、更理性地爱孩子,使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心智成熟的社会公民。
活动中,主办方新东方特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佟新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长江特聘教授、《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刘嘉进行了对话。
玩多久手机不重要,用手机干什么才重要
佟新:非常高兴今天能跟研究脑认知科学的刘嘉老师一起参加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共同讨论家庭教育问题。我遇到过一些家长,他们特别关心孩子玩手机的问题,甚至有些家长还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有些孩子甚至因为玩手机的问题辍学了。但从科学角度来讲,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发展性的东西,它可以帮我们干很多事。但在今天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中,部分人仍然把手机当敌人,您怎么看这件事?
刘嘉:最近,《北京青年报》做过一个对年轻人的调查,结果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中国大概有两千万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2008年中国当时出台了一个关于网瘾的报告,超过6个小时就叫“网瘾”。网络成瘾其实是一种病态。两千万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瘾吗?需要治疗吗?其实我们要看,他们究竟在用手机干什么。你每天用手机玩六个小时游戏,那肯定是网瘾,需要进行一些治疗。但是如果用这六个小时是在做信息的检索,在做创意,在娱乐,在学习,那么七个小时,其实真的不算多。它其实只是把我们原来从纸笔上、书本上学的东西,变成用手机在做了。因此,对于网络成瘾或者手机成瘾,不能简简单单用时间做判断,而应通过使用手机做什么事来做判断。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引导孩子。这跟大禹治水一样,大禹治水能够成功,是通过引导实现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都在持续展,孩子使用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怎么使用这些移动设备。
第二点,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就是,现在在西方特别推行的21世纪的4个“R”。印刷术及纸张的发明,使知识能够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于是,在19世纪,现代教育开始了,当时大家强调阅读、写作与算术3种能力。但对于21世纪来说,必须有一种新的思路,即计算思路。计算思路不仅是写程序,而是怎么借助互联网、借助手机,借助平板便携设备,解决社会复杂问题。
佟新:所以就是说现在使用互联网正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刘嘉:对,你说得太对了。对于新的生活方式,我们首先应该拥抱,其次是引导。单纯把学生的手机没收掉,这件事是不能持久的。我们不能把两千万青年的手机都没收掉。同样,说我们的两千万青年都是重度网瘾,需要做治疗,也是不对的,因为时代本身是在变化的。
佟新:刚才您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今天新的科技的手段,去认识生活、改变生活。
刘嘉:这背后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讲家长怎么去教育小孩,其核心实际是亲子的沟通。我们总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要求小孩。小孩就像弹簧一样,你压得越猛,他弹得越猛。即使0—6岁的小孩挺听话,他一旦进入青春期仍然会特别逆反,这就是他反弹的时候。这时,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技巧,这个技巧其实就是沟通的技巧。
出生不是起跑线,发展敏感期才是起跑线
佟新:尤其在互联网领域,孩子懂得比家长还多还快。还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准备备孕的家长,他们从备孕起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胎教。孩子出生后,还不会走,就要教他们游泳,还不会说中文就开始学英文。很多家长不断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您怎么看待起跑线,有没有这个起跑线?
刘嘉:起跑线是有的,但不是从零开始或者从怀孕开始。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敏感期或者关键期。在孩子的某种敏感期,去发展他相应的能力,就会事半功倍。比如我们学习语言,如果假设12岁之后再去学第二语言,比如英语,那么就晚了,很难达到学习本土语言的流利程度。所以,敏感期或者关键期才是我们的起跑线。
儿童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有对双胞胎,他们有完全一样的基因。他训练两个孩子爬楼梯,一个孩子提前两个月开始训练,另外一个孩子自由发展,不训练。第一个孩子,一点点训练,一点点学习,第二个孩子具备爬楼梯能力后才去爬。结果发现,先领导两个月的小孩爬得更好,但是不到一个月,第二个孩子就能跟第一个孩子爬得一样好了。再后来,第二个孩子发展得反而更快。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孩子在学习爬楼梯时,还没准备好,经历了很多挫折与打击,他本身信心不足。而第二个孩子爬楼梯时,本身已经准备好了。
回到家庭,首先,家长不能太过焦虑。现在的家庭都很焦虑,家长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跑得快、跑得早,其实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往前跑的人,才能胜出。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太过焦虑。
第二点,家长必须了解自己小孩的天赋,以及什么时候是孩子天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常“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是对孩子有帮助的。
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佟新:是的,家长的任务就是了解孩子的天赋,以及他的最佳发展点,并在那个阶段陪伴他去学习。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些问题,很多家长焦虑说,我们家孩子去检验了智商,只有90,还有的是85,面对这些家长,我们应该说什么又该做什么?
刘嘉:心理学有一个经验公式,成功等于20%的智力因素,加上80%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智商,不可能每个都是140,很多孩子智商在100左右,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一个普通人完全可以干出不普通的事,只要他的情商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人格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通常说,决定一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最长的板而是由最短的板决定的。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智商特别高,但是他的情商,他的非智力的因素却是短板,那么他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佟新:应试教育要看成绩,而成绩主要由20%的智商部分决定,那么学校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在80%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有所发展?
刘嘉:现在国家也意识到了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前,文革之后,中国非常不发达,我们没有好的道路,没有好的楼房。从当时的国情来讲,我们更需要知识的作用。运用知识,人们能够把路修好,把楼房盖好。至于楼房多漂亮、多好看,不是当时的人们最关心的。中国当时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当时的高考主要是应试教育,这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改革开改40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落后的一个国家,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从GDP上来讲,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把第三名日本远远的落在后面,这时中国的心态已经从原来的追随者变成世界的一种领导者。所以2014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新高考,新高考更强调素质教育。
佟新:听说很多地方对新高考很不适应。
刘嘉:的确有很多不适应。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太成功了,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红利,想要转变,是很痛苦的事。
佟新:是很痛苦,但也很重要。人的能力,是透过教育进行诱导的过程。
刘嘉:我们国家现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奥数已经被禁止了。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面。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将来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现在,很多家长都把高考当唯一的指挥棒,就要求小孩考一个高分数。这点本身没错,但我们在追求分数的同时,也应该开始补上我们原来忽略的那块,即创新力与抗压力,让孩子变成能和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更有社会性的人。我们不能仅看孩子将来能进清华还是北大,而要看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究竟能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所以,这个时候,智力反而不是特别重要,其他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另外,现在孩子的选择也多了,可以选择不上大学。比如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他们进了哈佛,但是马上就退学了,因为对他来说,拿到哈佛的毕业文任,并不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辉煌,他们更愿意去做想做的事。我们中国也在走这条路。中国在经济上接近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美国了,我们还要在人才培养上面追赶美国,逼近美国,甚至超过美国。
佟新:感谢刘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对于未来的展望。也特别期待我们教育部门以及我们的家长,更有反思能力,更至力于为未来培养人。
刘嘉:谢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