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个税抵扣第一炸:喝西北风,还是下注?

作者 | 铅墨纵横

昨天四个2炸,仅次于一对王,股市一扫开盘的阴霾,一扫这一周的阴霾,更确切地说,是一扫国庆长假以来的阴雨连绵,放晴。

我在昨天的文章提到,现在是“大家屁股坐在一起”的时候,接下来的10月到12月的两个会议上,包括会议之前的时间里,可以判断大概率会有实质性的政策密集推出。

10月20日,也就是今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新鲜出炉。

昨天四口大奶只是喊话,而今天的个税抵扣堪称四口大奶后的政策第一炸。

1

个税抵扣讲了啥

我们先来看看个税抵扣究竟讲了啥。

个税抵扣这个事项在今年个税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虽然市场议论纷纷,但总体感觉并没有太在意,这次就是细则来了。

意见稿通篇看下来,有六大项扣除。

一是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父母一个扣除50%,也可以一方按标准的100%扣除。另外,小朋友要年满3岁才可以扣除。

这个扣除比较好处理,反正有个3岁及3岁以上的娃就行了,3岁之前的奶粉钱还是要自己来。总之,多造娃,就可以享受这一扣除。

二是继续教育专项扣除,这包括学历继续教育、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学历继续教育支出按每年4800(每月400)定额扣除,后两项按每年3600元定额扣除。

世界变得太快,政府现在鼓励多多学习,各位共勉。

三是大病医疗专项扣除,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个人负担超过15000元的医药费用支出部分,为大病医疗支出,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标准限额据实扣除。这项与其他不同,是限额,需要医疗服务收费相关票据原件或复印件。

四是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按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而且必须是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土豪有更多房的,就不能享受了。

五是针对租房的,毕竟不是人人有能力上杠杆买房,租房的扣除也是定额,标准视城市而定,如下:

之前个税改革提到抵扣项时,市场普遍吐槽租房是没有发票的,要发票恐怕只能选择长租公寓这种,这会助长它们租金的上涨。而从这次细则来看,租房市场上有发票的比例,政府心中有数,所以租房抵扣不按发票操作,而是按租赁合同操作,定额扣除。

这里也可以瞧出这次专项扣除,政府还是比较真心实意的。当然,就我个人看来,直接拿无房证明更方便。

最后一项是赡养老人抵扣,赡养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人数多少),每年可按24000(每月2000元)的额度扣除,如果不是独生子女,要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年24000的抵扣额度。

然后,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个我也不知道,还要等更详细的操作细则。

2

税改让出多大的蛋糕

GDP是块大蛋糕,居民、企业还有政府一起来切。2018年前9个月政府的个税收入11349亿,同比增长21.1%,远超同期名义GDP的增速9.8%。

对比之下,2017年全年个税收入是11960亿,2016年全年是10089亿。

减税是政府主动让出的蛋糕,税率的改革10月份已经正式开始实施了,工薪族应该都发现10月到手的工资多了些。

9月份的时候,个税改革政策落地,起征点提到了5000元,当然,比起起征点提高更有意义的是个税档位的调整。以前五险一金后月入超过9000元到35000元这一大砣全部按25%交,税改后,档位更细分了。

这个细分的效应是比较大的,比如交完五险一金还有20000元收入的,一个月个税只用交1590元,一年能少交18360元。

现在再叠加抵扣项,影响效应如下表。

可以看到,五险一金扣完月入还有20000元的,如果上有老,下有二小,努力学习,专项扣除可达到5600元,这样一个月税只用交730元。在整个税改之前,他要交的税是3120元,税改后再叠加专项扣除,他的个税负担下滑了76.6%。

而月入1万元及以下的,是有可能不用交一分钱税的。

之前有人士建议征税门槛提到1万元,吃瓜群众一片叫好,但政府只是把起征点从3500元提到5000元,市场莫不失望。

现在政府用了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向这一门槛的迈进。当然,要享受这一门槛,你是需要理解这一税改的精髓:个税门槛是可以给你提到1万元的,但你也得做点什么才行。

所以,整个看下来,相比之前的3500元门槛,这轮个税改革的力度是超出了市场预期的,这也是为什么称它是四口大奶后的政策第一炸。

3

这块蛋糕谁会切到

政府把这块蛋糕丢给个人后,个人可能存一部分,但人突然多了一笔可自由支配的钱尤其短期,莫不有点飘飘然,这也是政策要炸出的效果:刺激消费。

在个人消费之前,有个问题是,房东会不会趁机先切一块。我觉得房东短时间内趁机敲一笔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是因为之前多地已经出了限制房租上涨的政策,二是从租金抵扣来看,政府特意按合同操作,而不是按发票操作,其目的就是不想推高租金价格。

因此,这块蛋糕实打实地基本上能全部落到个人手上,他可以自由去分配,那哪个行业会分到呢?

像汽车这类需要大笔资金支出的商品,边际刺激会是特别小的,因为它们的消费取决于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减税虽然能增加一定的收入,但还不到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上升一个等级这样的地步,而今年的财富缩水应该是还需要时日才能修复的。

必需消费,如日常的食品饮料,受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不管减不减税,该吃的还是得吃,该喝的还是得喝。

所以最有可能切到这块蛋糕的是支出资金并不是特别大的可选消费,高端的食品饮料也可以包括在内。一个月多了几百甚至上千的收入,出去多吃几顿饭、多买几件衣服、多出去旅游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另外,抵扣项中有继续教育支出抵扣,这应该多少能激起人好好学习的欲望。

我们知道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减了个税,还减了企业所得税,我们今年看到美国的就业市场非常强劲,如果分行业来看的话,零售业与制造业对2018年就业市场的提振贡献最大。

如果关注美国企业的财报的话,会发现今年美国的线下零售的同店增长基本都取得了近10年来的最好表现。

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者每个月省了点个税后,是很喜欢逛街的,这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业绩和就业。中国的消费者会不会有此表现还要时间观察。

当然,现在谈论哪个行业会切到更多的蛋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基本面问题。

就短期而言,昨天四口大奶,今天第一个实质性的政策推出,未来两个月是完全可以期待像美国那样针对企业层面的减税的。今年一整年喝西北风,还是下注未来两个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作出安排。

4

结语

我先读的中国人写的中国史,然后读的外国人写的剑桥中国史系列。我发现外国人写历史跟中国人写历史有非常大不同的一点是,外国人喜欢聊钱。中国人或许是受传统的文化影响,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大喜欢明面上聊钱。然而,一个帝国的运行,其本质是解决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的问题。

政府减税当然是件好事,然而考虑政府庞大的支出以及债务负担,拿什么填这个坑是个问题。如果联系已经改革的个税,传闻中的增值税下调,欲说还休的房地产税,可以看到,当前的税收核心思想是对增量减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对存量财富加税(资本利得税、房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很巧合的,这也是总设计师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人的致富吧,不仅要看个人的努力,还要看清历史的进程。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reenny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