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中央党校教授陈建奇:中国经济仍具有保持稳定的内在基础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世界经济所副所长)

根据国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5%。当前经济的重点是落实今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部署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工作。

“六稳”涉及六个方面,表面上并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深层次上却具有内在的重要逻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波动将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最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看,稳就业就是守底线,即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为了实现稳就业的目标,归根到底靠经济发展,经济稳定增长是就业稳定的最大保障,稳增长越发重要。对此,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构成了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稳就业及稳增长,扭转社会对经济波动的担心,实现稳预期的愿景,稳预期有助于提信心,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的良性发展。因而,“六稳”怎么看?本质上就是“守底线、稳增长及提信心”。

在守就业底线方面,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信息,今年1至8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90万人,从这个角度看,截至目前就业仍然保持稳定,稳就业主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就业压力。

在稳增长方面,重在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金融重在防范股市、汇市、债市、房市等金融系统性风险,避免出现不可控的问题。稳外贸与稳外资重点是应对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降低外需不确定性,避免外资非预期减速或者外资撤离等问题。稳投资重在针对当前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造自1999年来低点的减速问题,促进社会投资稳步增长。

在提信心方面,关键靠稳预期。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增长潜力,客观上有助于微观主体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等外部形势新变化的情况下,要引导社会对当前形势的理性判断,形成未来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预期,避免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导致社会对经济形成悲观预期的问题。

当然,强调“六稳”,根本目标不在于其内涵的解读,归根到底在于“六稳”怎么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其潜在的出路,即中国有哪些方面的选择?对此,中国必须在增长动力培育、结构调整及空间拓展等三个层面寻求增量机会。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改革红利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近年来人口结构正在悄然转变,劳动力总量已经出现拐点,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渐弱,与此相对应的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产业增长动力减弱的压力在加大。在此背景下,通过改革调整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力资本稳步增长,大力实施减税政策,推动创新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改革红利将逐步接替人口红利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由此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

从经济结构调整看,扩大内需成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当前中国正在力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空间依然有待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预示拉动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从经济增长空间看,深化开放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重点开放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促进世界其他国家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投资合作。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自贸区,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进行布局。上述举措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创造新的合作空间,构成了稳增长的新渠道。

综合来看,增长动力培育、结构调整及空间拓展构成稳增长的三大支柱,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稳定的内在基础。“六稳”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重点,也是重塑社会信心及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客观诉求。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retali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