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灼见 |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回溯、优劣势比较与前瞻

腾讯财经特约作者 李虹含,知名财经评论员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改革开放来的调控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构成。

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

1978-2018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始终围绕潜在GDP增长率上下波动,经济始终处于调控之下。

从调控政策上看,明显地可以看出:2007年上半年经济明显过热,随即政府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过热。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又面临严重衰退,随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走出了一个“V”字形的先下降?后反转的轨迹?。到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回升到12.1%的高峰?。

其后,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至2014年第四季度降到7.3%,经济增速出现了连续19个季度的回落?。

2010-2015年间财政货币政策再次保持稳定,经济增速稳定于7.5-8.6%之间。2015-2018年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至6.5-7.5之间。

这表现出我国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挡期,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虽然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但是却更加契合经济潜在增长率,因此政策措施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倾向于将调控重心放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

二、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于货币、财政政策的不同认识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调整贷款或信贷条件来实施的。?其作用过程是指中央银行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和长期利率,进而影响到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影响,最终达到货币政策预定的目标。?这一过程是迂回间接的,即货币增加(减少)→利率下降(上升)→投资增加(减少)→总产出增加(减少),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凯恩斯效应”?。

与此截然相反,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认为: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唯有货币最重要”?。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为了防范通胀高企?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重回“稳健”状态,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频繁使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12次上调?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7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至3.0%和6.0%。?由于世界经济仍未从危机中完全走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利差加大,为防范热钱流入,中央银行更频繁地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工具,而较少使用利率这一价格型工具?。

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消费刺激政策逐步淡出等综合因素影响,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GDP全年增长速度达到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2012年起,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同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指出,2018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考虑到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是:消费物价将因食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出现小幅反弹,但总需求仍相对不足,而产能相对过剩,因此,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切合当前形势的?。

纵观中国自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越来越市场化,市场化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用得越来越多?。

从宏观经济几次大的波动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采取的是典型的相机抉择战略?。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甚至出现通货紧缩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有哪些

第一,财政支出受GDP的影响很大,受利率的影响很小?。

在短期内,当GDP增加时政府的收入(税收)也相应增加,政府收入增加使政府购买得以增加,财政支出相应增加。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都高于GDP增长,相应财政支出也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己任”的惯性也促使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而且财政支出从其本身属性来说,对利率就是不敏感的?。

第二,利率几乎不受财政支出的影响,但GDP对它会产生比较迅速的影响?。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是一致的?。利率是市场经济的风向标,当经济增长,市场趋于繁荣,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会抬高市场利率?。

第三,GDP是独立的。?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逐渐显现,但总体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最终要取决于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的反应?。

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比财政政策稍好,这可能要归功于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利率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着滞后期为2期的双向因果关系,说明利率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利率的变动能够预示宏观经济的变动?。因此,政府应该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尤其是利率的调节及其作用发挥?。

因此,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财政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协同政策,仍将发挥作用,但其重要程度应降低?。

四、未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取向

长期坚持经济增长虽然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原则,在特定发展时期有其合理性,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时期,需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保证,但又不能忽略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

第一,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尽量减少经济大幅波动,提高经济运行稳定性,必须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二,货币政策要适度且灵活。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且时滞也比财政政策长。

第三,财政政策要关注经济长期发展。财政政策的短期效果比货币政策强,应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情况,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较适合,特别是增加财政投资力度更有利于经济短期复苏。

第四,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模式。双松政策虽然能够较快的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极易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升。双紧政策虽然能够很快的降低物价水平,但也极易导致经济下滑。

第五,强化财政货币政策管理,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asongq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