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银行6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结构愈趋合理 重视下半年信贷额度变化
事件:央行公布2018年上半年金融数据,上半年新增社融9.1万亿,同比减少2.03亿;上半年新增人民币信贷9.03万亿,同比多增1.06万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同比多增3054亿元。M2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
由于各方面加强监管与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社融规模增速下滑,但社融结构更加健康,“表外转向表内、非信贷转向信贷”的特点显著,继续印证我们前期“新增社融不高于去年、新增贷款显著高于去年”的判断。2018年上半年社融以人民币贷款及企业债券为主,分别占比96.3%和11.2%,较去年上半年显著提升22.8和14.5个百分点。而表外非标融资委托与信托贷款前期主要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企,在去杠杆过程中行业不规范融资在减少,委托与信托贷款逐月收缩,2018年上半年二者占比分别为-8.8%和-2.0%(1H17:5.4%、11.7%)。从6月单月情况来看,与我们此前判断一致,企业债券融资(1490亿)较5月(-430亿)明显回暖,人民币贷款(1.67万亿)数据走高,月度环比、同比分别多增5300亿和2200亿元。社融增速虽然下降,但结构明显更加健康合理,符合监管“阳光化融资”的政策导向,我们维持全年“新增社融不高于去年、新增贷款显著高于去年”的判断。另外,还原回资产证券化及不良贷款核销的影响,我们判断实际贷款新增量会更高。一方面,今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快发行,根据WIND统计1H18发行量为6836亿元,较1H17的4833亿元显著多增;另一方面,在银保监会严格贷款五级分类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利用拨备政策窗口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因此如果还原以上两点因素,我们认为实际贷款还要增加多一些。
表外理财存量非标预计将在理财细则落地后逐渐回表,预计下半年贷款额度有一次性向上调整的必要性,我们认为对于后续社融及宏观经济趋势不必过分悲观。根据银行调研反馈情况来看,由于期限错配、多层嵌套等问题理财投资非标资产亟待处置,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三种,分别为提前还款、转向标准化资产和回归表内。提前还款若处理不好会造成企业流动性隐患,非标转标需要理财细则落地以明确转标的途径和场所,回归表内则需要依据银行在信贷额度上进行整体摆布安排。严监管的大背景下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我们判断为了承接表外非标客户的融资需求,预计下半年有必要向上调整一次信贷额度,叠加企业债券融资正在回归常态,我们认为市场对下半年社融与宏观经济悲观预期有望修复。
贷款结构上来看,企业贷款与非银贷款上半年同比多增,较好地支持了实体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小微企业融资明显改善。从贷款结构来看,1H18新增零售贷款3.6万亿,较去年同期少增1730亿元,主要系受地产政策调控影响中长期零售贷款(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主)较去年同期少增3200亿元。企业端1H18新增5.17万亿,同比多增7400亿元,其中票据贴现同比多增近2万亿,表现出实体企业端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为主。6月单月来看,趋势亦如此。6月新增零售贷款7000亿,同比少增440亿;新增企业贷款9820亿元,同比多增2870亿,短期与中长期贷款保持平稳增量,票据贴现同比多增。另外在今年央行三次定向降准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显著向好。7月13日人民银行在媒体吹风会表示:“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由以往的低增长转为趋势性回升。”在余额、增量、增速、覆盖户数、利率上都明显改善。
行业观点及个股推荐:在今年监管层要求主动暴露不良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性中小银行不良率呈现上升态势,但这并不等同于行业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核心逻辑被打破。从上市银行来看,绝大部分银行逾期90天以上与不良贷款缺口早已补齐,不良先行指标依然处在改善通道。从6月金融数据来看,表外融资继续收缩,信贷同比显著多增,而直融亦在边际改善,企业债券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无需对经济下行过度悲观。当前板块估值对应18年0.82倍PB,处在历史底部位置,低估值叠加高股息彰显配置价值。重申银行“龙头搭台、拐点唱戏”策略:拐点首选上海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南京银行;龙头银行推荐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宁波银行。
(申万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