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王军:有必要暂缓出台资管新规实施细则 给市场喘口气

[摘要]随着外部风险的不断聚集,政策上不应再主动释放风险。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王军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资管新规已经公布,虽然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是对于业内和市场的冲击还是很大,影响也将很长远,特别是对于占比超过20%的银行资管而言,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相比其他行业,如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其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难以满足高净值客户全方位配置资产、管理风险和追求稳定回报的需求。

其实就广义的资产管理而言,不仅仅是资管新规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多规定和监管措施,如委贷新规、规范银信类业务、总量控制降通道、“名股实债”和“明基实贷”的进一步严控、标准化资产的严格认定等一系列监管政策,都在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对非标类、银信合作类业务事实上是围追堵截,大有联合封堵的态势。自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诉求非常强烈。2018年已经过半,银保监会一直围绕八个重点在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但还有不少监管政策尚未出台。所以我们面临的形势还是十分的严峻。

一、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资管新规实施后,将对银行负债端和资产端产生较大影响。简单地说,既发愁没有钱,也发愁没有好资产,同时面临“钱荒”和“资产荒”。

首先,对负债端,也就是理财资金端的影响。

从客群来看,同业理财占比下降,零售理财压力增加。

近三年,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般存款和个人理财刚需旺盛,同业负债成了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抓手,表内表外的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规模急速扩张,构成了“循环派生流动性”的闭环结构。对股份制和地方商业银行而言,同业理财是银行资管扩张的重要资金来源,伴随着监管趋严和资金成本的过快上涨,银行为节约净资本占用,同业理财配置占比或将有所下降。

资管新规推进的“净值管理”,加大了收益率的波动性,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将转到更低风险的资产,银行需要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做好中小客户承接。而新规对于“高净值客户门槛”和“合格投资者要求”进一步明确,意味着银行高端理财门槛将提高,这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影响较小,对私银客户户均资产在标准水平上下的城商行有一定影响。

整体而言,同业理财在银行中配置占比将有所下降,零售客户理财将面临较大压力。城商行和农商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受“刚性兑付预期”影响较大,高净值客户认定条件整体趋严,影响相对较小。

从规模来看,短期理财规模增速将放缓。

新规将对银行的理财规模造成一定冲击,但短期内影响较小。表外理财因受到各方监管的限制,其规模增速或将大幅放缓,将对银行中收产生一定压力。由于客户需求和存款压力持续存在,中小银行仍有做大理财规模的动力。相对于股份行和城商行,新规对主动投资管理和营销能力较强的大银行影响较小。此外,由于新规落地会有一定的缓冲期,其影响是逐步释放的,理财规模短期不会有明显下降。但长期来看,整个资管行业规模的萎缩无法避免。随着金融逐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原来与本源无关的业务,如通道、表外、委贷等等,未来都难以存在。

从产品来看,更加强调理财的整体收益。

新规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管产品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管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意味着银行将不再有三个月以内的封闭式理财产品,短期理财承接的高收益率产品将逐步减少,理财产品期限拉长将进一步提升银行理财的整体收益要求。另外,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打破刚性兑付后,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基金等将成为低风险银行理财的替代品。预计未来存款短期内将部分回流,现金管理类产品或将受益,总体负债成本有所下降。

其次,对银行资产端的影响

一是非标转标将提速。资管新规中,期限错配限制和通道嵌套限制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影响较大,“非标转标”成为银行的重要发力方向,也是资管净值化管理的关键。预计未来部分非标需求会转向标准资产:如债券投资、ABS、银登转标、表内贷款等,其中,资产证券化是非标转标的主要合规手段,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也是银行通过“非标转标”实现非标出表的主要渠道。

二是多元化资产配置能力将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大多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据主导地位,标准化产品占比逐年提升,权益类资产和另类资产占比较低,全球化资产配置未受到充分重视,导致资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国有大行理财经营稳健,且资金规模大,海外研发能力较强,未来将在境内外资产及股票等多元资产配置上发力;股份行非标占比较高,涉及股票的理财产品研发能力较强,预计是未来股票委外的重要资金来源;城商行和农商行债券、收益权占比较高,因客户对低风险资产需求量较大,预计更多债券会向收益类(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资产倾斜,以满足稳健与收益需求,另外,顺应净值化管理趋势,将适度增加权益类投资。

三是权益类资产将更受欢迎。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无风险收益转为有风险收益,所有产品净值化管理,一方面投资的底层资产更加透明化,可以及时反应收益与风险,另一方面发行机构不能超额留存,管理费以外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实质强调了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标的相匹配,强化“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理念,长期来看,股权产品、股票类、海外资产配置、标准化固定收益类产品将更受到关注。

四是金融科技将助力大类资产配置。“净值管理”将逐步转变客户理财思维,个性化、差异化的资产配置需求特征日益显著,这将成为银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依据。为有效实施大类资产差异化投资策略,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或将成为客户资金与优质大类资产投资工具的桥梁,通过分散化、集约化、专业化主动管理,采用FOF、MOM等资管投资模式,整合理财业务和基金、保险产品等代销服务, 拓展资管产品投资的风险收益边界,锁定投资组合整体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资管产品大类资产配置和管理的智能化将全面提升银行资管行业的运行效率。建设以大类资产配置为特色,风险管理能力突出的开放式产品平台,将有助于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产品支持。

第三,在宏观上,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整个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影响,直接表现为短期内金融风险的加大,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和风险暴露的加快。

资管新规的实施意味着去杠杆逐渐从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延伸,倒逼实体经济去杠杆。随着资管规模的收缩,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用创造能力的收缩,这时,即便基础货币的放松也很难改变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创造能力的急剧收缩。当然,紧信用是降杠杆的前提。但是其副作用就是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上升和实体经济融资的紧张和成本的上升,以及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这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结果,也是必须要承担的成本。只是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去杠杆叠加严监管,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作为决策者和监管者,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平衡其中的风险,平衡去杠杆、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

二、商业银行应对资管新规的五个建议

资管新规实质上从原来的重视资金流向,转变为同时更为强调资金来源监管。因此,银行一方面要转变思路主动适应监管趋势,另一方面要回归商业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价值创造。具体有五个建议。

一是在资产端积极对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下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与相关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合作,通过资管产品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

二是探索金融市场业务与投行业务的联合发展模式,这对于深耕客户经营,拓展资金来源尤为重要。而资产证券化对于低风险资本耗用有着显著优势,除信贷资产证券化外,收益权资产证券化(物业费、学费、基础设施收费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是关注科技型企业和抗周期行业(如教育、医疗等),加大并购、投贷联动等资金运用方式为股权类资产管理业务的比重。一方面防止资金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更多地对接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摆脱影子银行色彩。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的并购热潮,创新金融顾问服务能力,尤其是并购金融服务及企业上市金融顾问服务,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中收利润贡献率。

四是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定制化、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满足其财富传承、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境内外资产配置、健康和教育咨询等综合需求。理财产品也要注重资产的可交易性,增加货币基金开放式产品投放,与各种宝宝类产品形成互补,预计未来几年,高净值客户将成为各大银行争夺的重点。

五是有条件的商业银行逐步申请设立专业化的资管子公司将是未来资管业务转型的一个大方向。无论当前是具备公募基金托管资质的,还是暂时不具备的银行,这都是一个方向,目前已有几家银行行动起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有助于在资管业务和银行其他主营业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隔离;二是有助于引入市场化机制,提升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推动产品创新;三是有助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资管子公司这个层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来说,投研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提升资管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应着重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提高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投资服务、风险管控、风险定价、市场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打造资管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严监管要把握好度,避免过于简单粗暴,防范风险升级

当前,在内有经济下行压力和信用风险暴露、外有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监管政策除了要强调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还需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前瞻性和协同性,避免政策过于简单粗暴,以及多重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应对复杂的内外部冲击,需要研究和掌握好各项政策的力度、节奏,把握政策尺度,注重宏观经济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防止众多紧缩政策叠加造成资金面的紧张,流动性风险的加剧,甚至市场信心的崩溃。

自4月底监管新规出台以来,很多人呼吁,尽快制定出台“资管新规”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为市场和投资者提供明确的预期。但是我认为,随着外部风险的不断聚集,保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提升,政策上不应再主动释放风险,细则的出台可以暂缓,可以先让大家稍微喘上一口气,别一下子给憋死了。近一个月来,股汇双杀加上中美贸易冲突,已经在国内金融市场引起极大恐慌,一场小型股灾正在上演。如果再叠加监管的过度严厉,恐怕将主动引爆一场不大不小的金融危机。决策者一定要充分考量今年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对去杠杆、严监管政策出台的力度和节奏适时作出调整,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去杠杆,有序打破刚兑,不可操之过急,谨防货币金融冲击超出当下我们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金融基本面的变化,统筹兼顾防风险、严监管和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充分考虑银行及资管机构业务调整的难度,尽可能减小对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的冲击,避免因为化解风险而产生的风险。

在当前股汇双杀的恐怖气氛中,一定要避免让我们的A股市场永无止境地成为财富的毁灭器、中产的绞肉机和韭菜们的收割机,避免让二级市场投资者看不见未来,丧失了信心。决策层要真正地关心、了解和呵护这个市场,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倾听市场的呼声,无论是我们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还是直接融资发展、财富管理、独角兽的回归,都需要它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变市场的颓势,我想光靠管理层和媒体喊话是远远不够的,不然还要改革和制度建设干什么,还是要直面真的问题,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拯救、完善市场的专业态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unhangjia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