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跨省异地就医图谱:逾三成赴京沪求医,安徽患者外出最多

[摘要]我国患者流出最多省份的前五位分别为安徽、江苏、河北、浙江和河南;而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则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和四川。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导致了部分患者选择异地就医。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情况不断改善,异地就医患者占比也呈下降趋势。

刚见到吴生(化名)时,他即将进行一场关乎生死的大手术。

作为一名尿毒症5期患者,吴生从家乡福建跨省来到浙江求医,选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跨省就医的成本要高些,来浙大一院前做透析等治疗已经花了20万元。因为手术还没做,不清楚最后要花多少。肾移植手术的风险很大,相对来讲,浙江的医疗水平比福建好一些。”吴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作为拥有13亿人口且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各区域间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因此像吴生这样选择到医疗水平更高地区就医的跨省患者还有很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患者流出最多省份的前五位分别为安徽、江苏、河北、浙江和河南;而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则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和四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异地就医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核心资源是医生、专家,特别是大专家集中在北上广的大三甲医院中,这是病人异地就医的重要原因。另外,治疗手段、设备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流动。

为何异地就医?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情况不断改善。

《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为2.31人、2.54人和5.37张,均较2015年略有增加。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上述三项指标要分别达到2.5人、3.14人和6张。

异地就医患者占比也呈下降趋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报告》对2016年全国788家三级医院收治的2700多万例出院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异地就医患者占比7.16%,与2015年的7.36%相比略有下降。

“不要小瞧这0.2个百分点的下降,对于几亿患者来讲就是几十万名的跨省就医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质量处副处长马旭东强调。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2016年患者流入最多的五个省份收治的异地患者,占全国异地就医患者的58.72%,也较2015年下降了2.31个百分点。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闻大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全国的层面来看,数字的下降代表了许多地方医疗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大趋势是越来越少的人离开本省去异地就医。

此前,困扰我国的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一大原因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有病就去大医院”,导致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和浪费。而一些疑难杂症、重症患者的看病就医,则变得更加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异地就医患者占比的下降,说明上述工作已取得成效。许多患者在省内医院即可得到满意的医治,而不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奔波至其他省份。

当然,我国各区域间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仍存在明显差异。以北京为例,其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一些省份则面临着医疗资源总量不多、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导致了部分患者选择异地就医。异地就医,指患者离开常住地所在省份发生的住院诊疗行为。异地就医的判断方法为,根据住院患者病案首页基本信息进行甄别,对于患者工作单位及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工作单位邮编、现住址等信息项中,任意一项与就医地点信息存在相关性,均判定为常住地患者。

例如,一位户籍在河北,但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患者,若在北京看病就医,则不属于跨省就医。各省份间患者的流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医疗资源及水平的差异。

以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其每年接诊病人近70%来自外地。器官移植学科是浙大一院的优势学科,累计完成肝脏移植2417例,肾移植5605例,心脏移植33例,肺移植29例,整体移植存活率全国领先。

53岁的崔光日来自吉林,刚在浙大一院完成了肾移植手术。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吉林的吉大一院也能完成这个手术,但做的人数比浙大一院少,手术量大往往水平就更高,而且由于自身病情较为复杂,心脏血管严重狭窄也需要手术搭桥治疗。

“我是浙大一院第4460个肾移植患者,我所在的小县城医院对我的病都不了解,也看不明白,而浙大一院在全国肾移植手术方面是最好和最权威的。”崔光日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患者流出最多的五大省份中,还包括浙江、江苏这样经济发达、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且流入和流出排名靠前的省份中都有江苏省。

对此,马旭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长三角地区内的患者是互相流动的,因为区域内医疗资源比较均衡,患者会比较去哪里看病更方便。长三角区域内交通发达,上海的病人可能去江苏看病,江苏的病人可能去浙江看病,而浙江的病人也可能去上海看病。

马旭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西部地区患者到东部来就医的情况,或者两个省份不相邻,隔着几个省跨省就医的情况价值更大,说明患者本地的医疗资源和水平真的处于劣势。

“跨省就医会导致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的双增加,是我们当前解决看病就医难题、降低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马旭东表示。

上海最吸引异地患者

毫无悬念,上海和北京是我国患者流入最多的地区。

2016年全国有35.76%的异地就医患者流入上海、北京,其中上海流入18.93%,北京流入 16.83%。2016年上海收治的异地就医患者比例上升,北京则有所下降。

上海、北京的异地就医住院患者来自哪里?

从相关数据来看,主要来自周边省份。2016年,上海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为非上海常住居民,较2015年有所上升,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北京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40.74%为非北京常住居民,较2015年有所下降,主要来自河北、内蒙古、东三省等地。

闻大翔认为,上海异地就医患者比例的上升有几方面原因。

过去几年,上海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一些医院和学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有所提升,一些医院有了品牌效应,辐射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吸引了更多上海以外的,特别是周边省市的患者前来就医。

另外,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通越来越便捷。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医保的直接结算,也吸引了患者前来上海就医。

“截止到2017年8月,上海已经有449家定点医院开通了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功能,已经为8.3万常住人员进行了住院医保费用直接结算的备案工作。”闻大翔说。

蔡江南补充道,上海目前治疗肿瘤有质子重离子医院,较好的医疗设备及较新的技术手段吸引病人来上海看病。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尖端、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以治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而著称。以上海市政府主导建成的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为例,其三年癌症控制率超90%,主要患者来自长三角。

《报告》还显示,上海、北京异地就医住院患者“集中于周边省份”的趋势较其他流入地更为明显。江苏、广东、四川虽然是住院患者异地就医的集中地区,但这三个地区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本地常住居民占本地区收治的住院患者总人次的比例较高(91%以上),且患者常住地分布较分散。

作为超大型城市的北京、上海,拥有发达的经济水平、知名医院和科室、诸多医学高校及研究所等优势,对周边省份患者的吸引力较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上海、北京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的上述两项指标均位于全国首位,上海则分别位于全国的第三和第二名(不包含港澳台数据)。上海复旦大学《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显示,排名前十的医院中,有六个位于北京、上海。

另外,异地就医人次最多的科室,恰恰为上海和北京医院的优质专科。

《报告》显示,异地患者人次最多的前5个科室分别为外科(24.54%)、内科(22.83%)、妇产科(10.09%)、儿科(9.35%)和肿瘤科(8.09%)。异地就医人次最多的前三位疾病为肿瘤化学治疗疗程、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与2015年比较,2016年肿瘤科和妇产科收治的异地就医患者占所有异地患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分别上升了7.59%和4.78%。

同样是复旦版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从普通外科、妇产科、小儿内科、肿瘤学、心血管病等科室的排名情况来看,北京、上海的医院均位于前列。

以2016年异地就医患者增长较快的肿瘤科和妇产科为例,肿瘤学专科排名第一的医院为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第二名为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产科专科排名第一的医院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上海‘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所以上海也在尽力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医院和学科。未来会吸引不但是上海以外的患者,我们更希望能够吸引国际上的病人前来就医。”闻大翔表示。

医疗大省求解内部均衡发展

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省,同样也是患者流入最多的五省之一。《报告》显示,流入广东的患者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自身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异地患者的流入,是未来广东省医疗资源的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2016年,广东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的排名情况来看,广东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位于全国中下游,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位居全国倒数第二(不包含港澳台数据)。

不过,卫生领域专家、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仅从千人床位数来判断医疗资源丰富或匮乏是有偏颇的。整体上广东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改任务来看,广东的压力反而不大。

“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医疗大省和强省,承担着全国1/11左右的服务量,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数排在全国第三,因此造成外省来粤看病的患者不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全省床位利用率也在85%左右,从全省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使用率。”廖新波说。

6月6日,在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启动会上,广东省卫计委官员表示,广东优质医疗资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全国纵向排名优势不明显和在省内横向分布不均衡。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在总量和分布上极为不均,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廖新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一步广东要达到区域内均衡发展。目前广东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广州,广州的资源集中在以东山口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

从全国排名来看,复旦大学公布的“全国排名前100家医院”名单中,广东入选的医院仅有9家,与北京的21家和上海的20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另外,广东现有10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仅有35个专科进入全国专科排名前10,而北京、上海的数量分别为105个和74个。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上,广东仅有2家,远落后于北京的16家和上海的4家。在医疗卫生系统两院院士数量上,广东仅有5名,与北京的126名、上海的62名相差甚远。

面对这些问题,广东省已经开始行动。广东省财政计划在2018-2020年安排60亿元支持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将分两批推出20家左右重点建设医院,争取到2022年,建成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在医疗人才问题方面,深圳已进行尝试。就职于深圳的牙科护士胡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深圳采取了完善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核标准,提高补助标准吸引医学生来深培训,给予高端人才房补。大额度安家费等方式,吸引医学人才。

“最近深圳新建的医院很多,和北大等名校合作建附院。也在积极培养本地的大学,深大也建了医学院,培养自己的医学生。”胡女士说。

廖新波表示,广东面临的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大医院控制规模、日间手术等压力。下一步广东自身要做好“攀峰”与“填壑”,使强者更强,弱者不弱,达到区域内均衡发展,前沿和疑难的问题在几个领头医院里解决。

“请大家明白,很多病不一定在住院中解决,将来更多的是院外服务。”廖新波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bestyche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