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A股第一科技股富士康来了!市值达3906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6-08 10:19
0评论 收藏


6月8日,备受瞩目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终于登陆上交所,公司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发行价为13.77元,市盈率17.09倍,开盘价16.52元,最新价19.83元,直接涨停,市值达到3906亿元。坐上了A股科技股的头把交椅。此次募集资金净额267.16亿元。

27年前,在1991年6月18日,母公司鸿海精密一波三折在台湾上市,当时股价约为人民币11元。截至2018年6月8日,目前股价为90.3新台币(约人民币19.44元)。

不过,工业富联上市现场,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并未来到现场,发表现场演讲的是工业富联董事长陈永正。他是郭台铭近年3月份请来的军师,据了解,陈永正曾任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从1983年到1992年,陈永正在贝尔实验室待了九年,从一个技术人员干升至市场经理。

除了人才的加入,就在上市前一天工业互联网又得到政策的加持,6月7日,工信部公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其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A股科技板龙头

富士康主营的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者在2017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2145.01亿元、1203.94亿元、9.66亿元。下图为富士康近三年的营收。


三十岁的富士康正式上市,在这个时间点笔者认为和富士康值得对比的两家公司是华为和小米。,华为和富士康一样,今年也是成立三十周年,从深圳起步进入半导体和电子消费品行业。小米虽然成立时间是8年,但几乎和富士康同一时间上市,估值约700亿美金(约合4492亿人民币),而富士康的市值只有小米的6成,但是其营收是小米的三倍。不知而立之年的富士康是否会更加坚定地进入C端消费领域。

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体系来看,鸿海共有12个次集团,业务方向包括A次集团手机软硬件整合、B次集团平板电脑软硬件整合、C次集团精密模具、D次集团PC相关软硬件整合、E次集团大电视、LED户外看板、九宫格等软硬件整合及机器人、FG次集团云端互联网运算和网通电信市场、H次集团电子商务、J次集团财会,采购等总部周边事业、K次集团大中小尺寸面板及触控技术、L次集团连接器、M次集团乐活养生健康事业、S次集团半导体等。

在郭台铭为集团定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后,此次上市的工业富联便是转型工业互联网的排头兵,对于各个次集以及下属事业部的进化升级也将有借鉴意义。

此外,在发行方面,富士康在招股意向书中就披露,发行方式上将采用战略配售、网下发行与网上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份数量为5.9亿股,约占发行总数量的30%。

最终确定的战略投资者如图所示:

历史转折中的富士康

事实上,富士康在中国民众的眼中几乎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大型企业升格为一个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的印象复杂而模糊。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伴随着iphone称霸全球而成长,能符合乔布斯极端苛刻的品质要求,富士康的生产技术能力应当毋庸置疑。

但舆论关于富士康的两个问题却始终萦绕,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富士康是血汗工厂的负面评论,对企业形象打击不小。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富士康的产业地位,客观上说富士康代工技术是中国整体生产技术快速进步的代表。但是在中兴事件之后,对于核心技术,而非生产技术的迫切渴望,使得诸多舆论对富士康的评价并不客观也不客气。

不客观是因为舆论认为通过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发展的企业,并没有利用庞大的体量而进一步努力研发出和美欧韩日匹敌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低端代工来获得主要利润,用流行语来说“没有灵魂”。不客气则是因为要获得更高的市盈率,意味着要有更核心的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富士康似乎并不具备更高的天花板,至少在大众和股民印象中是如此。

尽管富士康欲摆脱“代工”的称谓,但是工业互联网却是基于其在制造商经验的积累。多年来积累的生产经验、大数据、技术专利,以及AI方面的投入,工业互联网都是最佳方向。这让富士康以及背后的鸿海集团在为人熟知的手机、电脑等硬件代工业务外,拓展了更大的业务空间。

虽然鸿海上市公司的新名字是“工业富联”,但是大家依旧习惯用“富士康”来称呼它。富士康自己也希望摆脱长期形成的文化符号,但品牌印象很难摆脱,大众长期会使用富士康作为企业的代名词。为了上市公司市值也好,为了未来的也好,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提升品牌价值,富士康还需要更多的转向消费者行业,打造终端品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