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张占斌: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张占斌

自2010年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国外一些媒体就不时抛出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论调。然而,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方面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提高的铁的事实面前,这些论调不攻自破,被中国经济学家评价为“不值一驳”。日前,某西方媒体又抛出一种新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扶贫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大力推进环保和扶贫,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思路。事实上,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不仅不是我国发展的阻碍,反而恰恰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同向同行。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的一大价值追求和实践指向,就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种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不可兼得的观念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破除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对立的认识误区,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深入践行,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老路已渐行渐远。

扶贫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扶贫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的增长,消除贫困的过程也会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消除贫困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消除贫困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实践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比如,产业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促进发展,既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扶贫相互协调。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区,过去存在着“要温饱”和“要环保”的两难选择。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生态扶贫产业体系,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脱贫,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正在收获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局面。

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无论是从理论界的讨论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前景都十分光明。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宏观调控科学高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能够有效防范重大风险和抵御外部冲击,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很有信心。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国不仅能为世界提供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而且能向世界贡献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新发展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就是对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理念和实践。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原题为《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hawluo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